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2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长中的城市群”系列报道③
皖江城市带沿江联动跨江发展
本报记者 鲍晓倩 白海星
长江大桥的建设为皖江城市带实现“跨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图为面貌一新的安庆外滩。      邬 摄

  一个名为当涂的县城,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当涂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南部,从这里驱车向南20分钟就是芜湖。如今,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已有企业100多家,不少是看中了这里独特的区域位置。以205国道为轴线,当涂经济开发区正把马鞍山经济开发区和芜湖经济开发区联为一片,大唐电力投资100亿的新项目将从地理上填补这三个开发区之间最后的空白。

  “马鞍山钢铁产业的发展为当涂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芜湖的汽车产业也正对当涂产生积极影响。”当涂县发改委主任何炜晶判断。近年来,一个初具规模的机械制造业集群正在当涂形成,以正鼎衡器为代表的不少企业主要原料就是来自马鞍山钢铁集团的钢材;在这个不大的县城里,已经有16家为奇瑞配套的企业,生产规模亚洲第一的莱特汽弹簧公司,正式将总部从江苏常州迁到当涂县。

  一座跨越当涂县姑溪河的凌云大桥正在紧张建设之中,2009年大桥通车后,将增加一条从马鞍山进入芜湖的快速通道,成为除皖江、205国道、马芜高速、皖赣铁路外马芜间第5条快速通道。

  联系得越来越紧密的不仅仅是马鞍山和芜湖。长江流入安徽境内的部分,人们习惯称之为皖江,这条江串起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众多城市。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将皖江城市带列入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后,皖江城市带的价值及未来发展的空间变得更加明晰。目前,皖江城市带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巢湖、宣城、滁州8个城市对安徽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以沿江联动、跨江发展为取向,大力推动皖江城市带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城市群。”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谈到促进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极时这样说。

开放促开发 

加速融入长三角

  在芜湖,投资17亿元的“方特欢乐世界”于2007年10月18日开业,这家大型游乐园囊括12个主题31个游乐项目。除了芜湖本地人,这里的游客更多来自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地。从上海到芜湖4个小时,从南京到芜湖只需1个小时,2006年,芜湖成为“长三角旅游合作经济组织”成员,长三角已经成为芜湖重要的旅游客源地,这也是深圳华强集团选择在芜湖投资游乐园的重要原因。

  比较起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其他中部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最大的特点是与长三角的紧密关系。“无缝对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的人们喜欢这样描绘他们与长三角的关系。长江黄金水道,京沪、沿江、宣杭等多条铁路,沪蓉、蚌宁、芜宣、沿江、318国道等多条高速公路,将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紧紧联系在一起。

  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东向发展”战略为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基本战略。“沿江地区无论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看,都是东向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发挥对全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表示。

  安徽省1990年7月拉开沿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正是在同年4月浦东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成为当时安徽省的重大决策。2006年8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

  目前,皖江城市带已经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地。奇瑞的蓬勃发展,在芜湖、马鞍山等发展带动了500多家配套企业,其中50%以上是从长三角转移而来;芜湖机械工业园内,来自浙江省玉环县的机械加工企业集群式转移过来。总部设在上海的全球500强企业美国江森自控公司落户芜湖,与奇瑞共同组建江森自控芜湖汽车饰件有限公司;上海焦化年产200万吨焦炭生产项目落户巢湖市无为县。

  长三角也成为皖江城市带不少企业正在开发的广阔市场,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深入长三角腹地,在宁波扬州等地开设销售加工中心,马鞍山三鹰造纸在长三角地区设立了多个加工厂。长三角更成为不少企业选择落户皖江城市带的首要原因。2005年5月,蒙牛集团马鞍山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在马鞍山设厂,可以辐射整个长三角市场,从这里产品4个小时可送达上海,三期全部建成后我们将达到30亿元的产能。”蒙牛集团马鞍山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关英杰说。

  “通过长江黄金水道,皖江城市带历史上就与长三角有着紧密的联系。现在,安徽省70%的招商引资来自长三角,安徽省的农民工75%在长三角打工。今后,皖江城市带的发展仍需要更多依靠长三角的辐射带动。”吴劲松表示,“今后,要进一步明确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一方面强化垂直的产业关联,努力成为长三角的原材料和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发展水平层面上的产业关联,借助长三角的技术力量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产品组装和深加工。”

立足工业化

产业错位互补发展

  在芜湖市经济开发区,马钢建立了一家加工配送中心。2007年开始,按照汽车生产的要求,大量的薄板在这里定制加工为大小不同的形状直接配送到奇瑞。“目前,奇瑞从马钢采购的钢材占总量的10%以上,2007年达到2.6万吨。不仅奇瑞,奇瑞的不少配套企业也在使用来自马钢的原材料。”奇瑞汽车有限公司采购公司副总经理鲍思语说。

  “马钢原来只生产建筑用钢板,针对奇瑞快速发展的需求上马汽车钢板生产线,对二者是双赢的选择。”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宣传部副部长于进说,芜湖和马鞍山相距只有30公里,奇瑞降低了物流成本,马钢把产业链延伸到汽车产业中去。

  针对沿江城市企业越来越频繁地建立起相互联系,芜湖市发改委主任赵萌分析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间的联系更多的是企业间联系,城市间产业关联也正是通过企业行为来体现。”

  站在全省的层面考量,吴劲松对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现状并不感到满足,“皖江城市带原来定位于长三角的原材料基地、产业转移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农产品基地。现在看来,这个定位已经不符合发展的需求。从长三角只能借力,借力的目的是发展自己。皖江城市带最核心的问题是自身做大做强,完善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多元化,不能完全依赖单一的原材料产业。” 

  在皖江城市带8个城市中,芜马铜尤其受到重视,这与芜马铜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关系。2006年,芜马铜以占全省4.4%的面积和6.5%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18.8%的地区生产总值和23.8%的财政收入。2000年至2006年合肥和芜马铜占全省经济比重上升9.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6个百分点。沿皖江南岸依次分布,相距1个小时的车程,也让芜马铜率先在皖江城市带中实现经济一体化有了更现实的可能。

  安徽省发改委在《关于加快芜马铜地区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中提出了芜马铜沿江产业带的概念,“就是要在长江芜马铜段与沿江高速公路之间1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以长江岸线和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开发区和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集聚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依托,经过三五年努力,形成加工制造业密集的经济带,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芜湖的汽车、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金属……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地特色产业形成的同时,也意味着这些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单一产业依存度过高的问题。2007年,马鞍山市47%的财政收入由马鞍山钢铁集团贡献,数年前这一数据曾高达70%。铜陵市则是“发展主要靠工业,工业主要靠铜产业”,2007年,铜陵市工业企业700亿销售收入中,铜产业占500亿,铜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30%以上。

  “铜陵已经着手改变对原材料产业过于依赖的局面。”铜陵市发改委副主任方永杰介绍,铜陵一方面发展铜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如精达股份生产特种漆包线,铜陵有色生产高精度铜棒、高精度铜板带、铜线杆;另一方面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铜陵市提出了构筑‘333产业体系’,即铜产业、电子产业、纺织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化学工业基地、建材工业基地、能源基地三大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工业、生物医药业三大产业。

  类似的改变同样发生在马鞍山市,在2003年出台的《马鞍山制造业发展规划》中规划了磁性材料产业、汽车零配件产业、造船业等优势产业,星马改装车、三鹰纸业成为正在崛起的明星企业。芜湖市坚持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新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2007年三大支柱产业规模达到740亿。

  正如奇瑞与马钢的合作所昭示的,在芜马铜沿江产业带中,产业的错位互补发展正初现端倪,而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正是一个城市群成熟的重要标志。“汽车产业的带动能力强,能充分带动钢铁产业、有色金属产业。2007年奇瑞年产40万辆,带动500多家配套企业,如果奇瑞的生产规模达到50万辆,带动效益会更加明显。”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说,“皖江城市带还在成长之中,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沿江各城市内部以及各城市之间都将逐步形成完善健康的产业布局。”

推进城市化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沿205国道一路前行,便会发现长江沿岸的芜湖、马鞍山已经连成一片,连道路两旁的路灯都完全一样。在马芜之间,两个城市有意识地把过境路,如205国道芜湖市到马鞍山段按照城市道路标准建设。芜湖60米宽的三环路修到马鞍山市边缘,马鞍山湖滨南路修到当涂,至芜湖只有20多公里。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已经成为皖江城市带的共识,8个城市政府部门之间最重要的合作就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2005年7月,安徽省委主要领导在马鞍山市主持召开马芜铜宜沿江四市加快发展座谈会。“四个城市在会上都就促进经济一体化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建议主要都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曾参加会议的铜陵市政策研究室主任副方元回忆道,“马鞍山市建议取消城市间公路收费,电话统一区号;铜陵市则提出了8个同,即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

  “我们芜湖当时重点提出了资源共享,如芜湖的自来水可以供向马鞍山市当涂县的龙山、年陡,这两个镇从长江取水需要跨过芜湖,非常不便。”芜湖市发改委主任赵萌说,“公路收费免除、电话区号统一包括我们建议的供水到现在还未实现,这仍需要各市之间进一步合作努力。”

  皖江城市带交通优势十分明显。8个城市高速公路网络、铁路网络完善,其中有6个城市拥有沿江港口,江面上已有芜湖、安庆、铜陵三座长江大桥,安庆望江大桥、芜湖二桥、马鞍山大桥等正在规划建设中。芜湖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谈祚龙认为皖江城市带的交通基础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建设,“皖江城市带的铁路均是支线,不是国家干线,在近年来铁路网建设中受益不多。淮南线运力没有明显提高,中西部货物通过芜湖港向南时受到制约。”

  规划中的沿江城际铁路将可以突破皖江城市带当前铁路网的局限。这条跨省建设的快速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起点为南京,终点到安庆,全程1个小时以内,从芜湖到马鞍山,只需要10多分钟。

  好消息正不断传来:从南京到安庆的沿江高速公路,铜陵到池州段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即将在2008年5月全线通车;芜马铜三市之间的轻轨规划已经提上日程;马鞍山长江大桥今年将开工……“马鞍山长江大桥,不是一座城市桥,而是为皖江城市带大交通服务的桥,有了这座桥,安徽省东部经济圈全部打通,不仅沿江城市,合肥等城市去上海、浙江也更加方便。”马鞍山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曹琰说。

  当然,不仅是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沿江港口群布局、综合物流网布局、能源供给建设、水利建设布局、信息化建设都已经列入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做皖江文章

从“沿江”到“跨江”

  在铜陵长江大桥附近,海螺集团巨大的水泥运输管道从厂区直通港口,成为当地一道风景。以水泥和型材生产著称的海螺集团,在芜湖、铜陵、安庆三地均建立了大型生产基地。特色鲜明的生产布局,决定于这三个城市临近港口便利的物流条件。

  依托皖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不少沿江城市的重要目标。芜湖市从1992年开始建设了3个5000吨级的码头,但却缺乏大型集装箱码头。2007年芜湖港港口吞吐量为16万标准箱,这远远不能满足沿江城市的要求。芜湖市正规划建设一个吞吐量10万标箱、远期目标吞吐量30万标箱的码头,此外,奇瑞还规划企业自用的一个滚装箱码头,海螺则规划新的水泥专用码头。

  “有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带来人流、物流,芜湖已经具备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条件。芜湖是长江最后一个深水良港,最有条件成为物流和商贸中心。芜湖要打造为皖江城市带乃至安徽省的物流中心。”赵萌对前景信心十足。

  2007年10月,奇瑞全资收购重组了原芜湖造船厂,成立了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船舶制造业将成为芜湖未来的重要经济增长点,马鞍山市同样对船舶制造业充满期望,马鞍山有制造千吨级江船的能力,除原材料优势之外,不少企业看中这里的岸线资源,希望来投资发展造船业。

  安徽省对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业以及临港工业的发展早有谋划。长江岸线是皖江城市带宝贵的财富,必须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为下一步发展留出空间,为加强岸线管理,安徽省正计划出台“长江岸线资源管理办法”。

  一条江,串起8座城市。皖江城市带不仅要沿江发展,更要考虑跨江发展。长江北岸的安庆、巢湖、滁州期待来自“江对岸”经济较为发达的芜湖、马鞍山、铜陵的带动力。吴劲松认为,“沿江经济带最终的形成,必须着眼于长远跨江发展。芜马铜地区要依托现有的过江通道优势和岸线资源,着手考虑跨江发展。巢湖等市也要将产业布局尽可能向沿江靠拢,与江南的开发相互促进,与江苏沿江联动开发相呼应。”

  “马鞍山大桥通车后,巢湖和县与马鞍山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我们期待着皖江经济带进一步做大总量,增强辐射带动力,成为长江流域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发展区域。”吴劲松这样表达他的期望。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