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酿蜜喜马拉雅

2024年08月17日  □ 代 玲

8年前,贵州小伙张亮富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结巴乡开启了养蜂人的生活。

8年后,山南12个县区中有9个县区都与他合作发展起了养蜂产业。

“你算不算乡村CEO?”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张亮富干脆利落地回答:“妥妥的山谷青年。”

山谷青年

每一个来到西藏的创业者背后都有一个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张亮富也不例外。

毕业于四川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他,曾有一份让人羡慕的稳定工作。工作4年后的他,厌倦了“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开始寻找新机会。在加入一家做蜂蜜产业的外贸公司后,他参与了一个泰国有机养蜂认证项目,接触到蜂蜜产品。

2015年,张亮富组建团队开始创业,创业项目便是蜂蜜产品。但由于缺乏经验,启动资金很快耗尽。无奈之下,张亮富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发了一条融资信息到朋友圈。

“没想到,真的融资成功了!而这些投资者后来也成了团队的核心。”再回首,张亮富已是云淡风轻。

闯过资金关,还有市场关。消费者对市场上蜂蜜产品的不信任让张亮富的产品一度销售低迷,创业再一次陷入低谷。

怎么办?张亮富决定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

2016年6月5日,他带着一顶帐篷,20个蜂箱,只身来到西藏,开启了“喜马拉雅蜂巢计划”,用欧盟有机标准养蜂。每天他都会把在蜂场发生的故事记录在公众号上,让消费者通过网络途径参与酿蜜全过程,了解蜂蜜品质。结果,这批蜂蜜上市不到20天便销售一空。

2018年底,张亮富受邀参加“第48届德国专业养蜂者大会”,并发表了题为《蜂蜜生产在西藏》的演讲。这也是该大会自1928年成立以来首次邀请中国养蜂人。

张亮富睡觉的地方离蜂箱很近,每个蜂箱里大约有3万只蜜蜂在振动翅膀,整个蜂场300箱蜜蜂,约900万只蜜蜂同时振动翅膀。“温柔”的半夜蜂声,陪伴着他度过每一个夜晚。

“那时,我仿佛就睡在蜂箱里,和小蜜蜂一起酿蜜,还可以听见金黄色的、浓浓的蜂蜜像小溪一样流淌。那个声音好似海风一样温柔,又像摇篮曲一样悦耳。”张亮富说,此后几年里,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就会跑到蜂箱旁静静倾听蜜蜂深夜酿蜜的声音,并把它们录下来,一录就是4年。不仅如此,张亮富还邀请专业音乐人将夜晚的蜂声谱成了曲子。

“夜伴蜂声”品牌由此诞生。

创业虽难,但梦想让艰辛变成了享受。张亮富和他的蜂群享受着喜马拉雅山脉四季的更迭,享受着西藏的澄澈星空与纯净空气。

曾与张亮富比邻养蜂的“90后”普旦,如今帮他管理着拥有几十个专业养蜂人的团队。他们为山南各大蜂场提供技术支持。全市12个县区中,有9个县区在他们的帮助下发展起了蜜蜂养殖。

8年时间,山南大地吹起了一股“甜蜜”的风。

风吹山南

家住山南市下辖的错那市觉拉乡的扎西占堆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从事养蜂事业,还能代表养蜂人在中国蜜蜂产业大会上发言。

扎西占堆说,在养蜂之前,他要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养蜂以后,他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这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承载着许多像扎西占堆这样普通农牧民的希望。山南很多村庄因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薄弱,很难找到适合发展的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增收很有难度。

“养蜂带给了我们希望。”错那市乡村梦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德庆卓嘎说,乡村要振兴,关键还得看产业。

作为曾经觉拉乡罗堆村的乡村振兴专干,德庆卓嘎一直在思考乡村如何振兴的问题。无论农业还是牧业,觉拉乡的规模都很小,投入产出总是不成正比。

虽然没有养过蜜蜂,但觉拉乡有种植油菜的传统,这不就是天然的养蜂资源吗?在错那市农业农村局的努力下,2022年起,西藏夜伴蜂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来到觉拉乡试验推广蜜蜂养殖。

“通过养殖蜜蜂,我们全乡5个村不仅每年能拿到共计60.48万元的分红,还有5位村民在蜂场实现了稳定就业。”德庆卓嘎说,看见希望的村民们干事的胆量大了,劲头也足了,5个村联合成立了乡村梦实业有限公司。如今,利用养蜂的分红和国家投入的资金,乡村梦实业有限公司还准备扩大经营范围。这不,加气站也在筹划中了。

不只是觉拉乡,在平均海拔3800米的浪卡子县卡热乡,由于当地基础设施薄弱,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村民增收有困难。直到2022年全乡试验养殖蜜蜂,村民们终于看见了曙光。

对于从未养过蜜蜂的卡热乡人来说,希望变成现实不容易。卡热乡党委形成党委、政府带头抓养蜂的“党建+”模式,选派下辖6个村两委班子中的党员、青年代表外出学习,并开展庭院周边和山坡蜜源植物种植工作,为养蜂做足了准备。

害怕干不好?卡热乡与张亮富签订了长达5年的蜜蜂养殖示范项目服务合同。公司专门安排了2名技术人员长期驻扎在卡热乡,对农牧民进行蜜蜂养殖技术培训。在此期间,蜂蜜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

经过2年多的时间,卡热乡养蜂的村庄从3个增至6个,年产蜂蜜7500公斤以上,累计创收超过20万元。

“如今,乡村振兴和集体经济壮大的路子越走越宽。”浪卡子县卡热乡工作人员毕高峰说,乡里选派了一个对养蜂感兴趣的年轻人专职跟着公司技术人员学习养殖技术,就是为了给乡里留下一门技术,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错那市、浪卡子县、琼结县……养蜂已成山南新风尚。琼结县的8个村庄投入1000个蜂箱,产出优质蜂蜜13.853吨,获得了42万元的收益,是当地农牧业收益最高的产业之一。这不仅是一个个数字,更饱含着一群人对未来的畅想。

未来畅想

20年前,西藏农科院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扎罗就开始研究蜜蜂了。那时,他从未想过蜜蜂产业会像如今这样大受欢迎。

“以前,由于我们这边很少见到蜜蜂,村民把它当作会咬人的苍蝇、会吃花的虫子,不愿意养,怕受伤,也怕采蜜后降低油菜产量。现在大家的观念都转变过来了,有一大批早期的养蜂人也因养蜂致富。现在还有企业把控好品质、开拓好市场,西藏蜂蜜产业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更加甜蜜的生活。”说起这些,扎罗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现在,虽然拥有了成熟的养殖技术,但依然不能把步子迈得太快,要逐步逐年扩大规模。”扎罗说。

和扎罗一样,浙江大学郑火青教授团队也很看好西藏的蜜蜂产业。他们和西藏自治区农科院一起开展研究,不仅为张亮富提供了技术支持,还为西藏养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

西藏夜伴蜂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蜜蜂数量从最初的20箱发展到去年的5200箱,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公司走进50余个西藏偏远农村,与4600余户农牧民一起酿造美好生活,成为西藏蜜蜂产业规模最大的企业。

“目前,西藏慢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养蜂路。”郑火青说,蜜蜂养殖规范化管理、品牌塑造、市场开拓已成为张亮富现在工作的重心。

日本有和牛,普罗旺斯有薰衣草,新西兰有卢卡麦蜂蜜。西藏有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资源,有一群决心守护纯净的养蜂人,难道不能成为世界级的蜜源地吗?

世界蜜源!这是属于张亮富和西藏养蜂人的未来畅想。

未来3年至5年,打造一个蜂蜜现代化加工厂、一个现代化科研基地,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团队,开展西藏蜂蜜特异性研究以及衍生品开发……这是张亮富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他要将蜜蜂养殖发展到西藏更多适宜养蜂的区域,通过大数据制定出西藏蜂蜜生产的标准。

“依靠西藏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科技创新,让品牌赢得市场。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以及农文旅融合,把产业做大做强,造福更多百姓,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将蜂蜜打造成西藏的一张新名片!”说起未来,张亮富的眼里闪着光。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