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西机务段,检修车间电力机车钳工陈志超是远近闻名的“问不倒”,就连一些老技师也会向“陈老师”请教各种技术上的“疑难杂症”。实际上,这个“陈老师”并不老,还是一名“90后”。
1995年出生的陈志超工作不满5年,却已是济南西机务段最年轻的技师。他在科研方面收获颇丰,接连荣获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等荣誉,他的技术改造成果在全国铁路系统的机车走行部、制动系统、受电弓等关键部位得到广泛应用。
陈志超日常主要负责机车走行部的检修工作,走行部是确保列车平稳正点运行的主要部分,工作中来不得半点马虎。
“刚到班组时,老师傅常对我说,‘小伙子,你真幸运,赶上好时候了!我们那个年代,机车还全都是进口的ND5型内燃机车。一到夏天,机车动力室里的温度至少有60多摄氏度。内燃机车保养检修又脏又累,柴油味道大、机车配件重。作业后满是柴油的手洗都洗不干净,只能用手套着塑料袋吃饭。有句话这样描述我们: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挖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机务段的’。”陈志超对记者说,“现如今,我接手的基本都是国产化的机车,日常作业油污少、噪声低、工作环境更舒适。你看这工装,一个月不洗都不脏。我们与老师傅工作环境巨大反差背后,是我国在铁路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
作业环境今非昔比,并不代表工作变得轻松。在工作中,陈志超感觉最难啃的“硬骨头”是拆装位于列车车头下方的U形排障器。列车经过长时间运行,排障器大多都变形了,最大偏差能达到十几公分。拆下后,又因钢的自身弹性产生一定挠变,重新组装时无法和车体匹配。“半蹲着拆装完一套200多公斤重的排障器,整个人都累散架了。这么先进的机车,维修时竟然还要用撬棍拆装,难道没有更轻松的方法吗?”陈志超决心要改变这种窘境。
有一次,陈志超去超市购物时,购物车的四个轮子的机械原理一下子让他茅塞顿开:“把工装设备的下部走行方式改成购物车样式,工装设备在库房内就可以轻松运行及转向,那不就省力多了。”
设计一套工装设备是一项系统工程,济南西机务段专门为陈志超成立了创新工作室。一开始由于没有明确分工,陈志超创新团队各自为战,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项目没有丝毫进展。这时候,一筹莫展的陈志超从一项需要团队默契配合的闯关活动中找到了灵感。他告诉小伙伴们:“确定排障器形变后的临界值,需要记录所有拆下的排障器具体尺寸,没有三个月的时间拿不下来。这个看似没有任何创造性的工作大家都不愿意干,但这却是我们所有创新的基础。”
他按照闯关活动的角色分工,给每个人分配工作,有负责现场实地测量的,有分管工艺流程整合的,有专司软件设计图纸的。在大家准备好后,他会迅速组织一次“闯关”。一波一波“闯关”下来,小伙伴们惊呼“科研原来也可以这样‘过瘾’”。
半年后,由框架和压紧导杆以及移动升降小车组成的排障器专用作业平台研发成功,维修人员减少了一半,工作效率却提升了一倍以上。循着“闯关”的思路,陈志超带领他的研发团队又接连攻下劈拆开口销专用工具、拆装HXD3型机车牵引杆辅助工具等研发项目。
“我们‘90后’生逢其时,也应扛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岗位上用青春建功。我的责任就是要擦亮中国高铁这张亮丽名片,让钢铁巨龙动力澎湃。”陈志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