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3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都“科创通”服务科技企业3万余家——
春雨如油润青苗
本报记者 钟华林

去年底,A股市场“成都军团”创下新纪录——上市公司数量突破100家。与此同时,多家来自成都的科技型企业正在接受上市辅导,还有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A股“后备军”茁壮成长。在这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的背后,几乎都少不了“科创通”的有力支持。作为一个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公共服务平台,成都“科创通”究竟强在哪儿?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一系列支持政策出台,大批海内外高科技人才汇聚成都创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拔节而长。

然而,“春雨贵如油”。对于许多创业者来说,初创之时均面临着一道企业发展难题:启动资金消耗殆尽之后,该如何筹措到“续命”之水?经济日报记者深入成都采访发现,当地通过推出“科创通”公共服务平台,先后服务科技企业3万余家,成功为许多初创公司送上及时雨。目前,成都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7821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7016家。

把水送给最渴的人

“科技型创业公司的困境在于轻资产。对他们而言,最宝贵的资产是自身掌握的科技知识,记在脑子里,存在电脑里。”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告诉记者,“在没有资产抵押的情况下,他们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长期以来,成都市都高度重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然而,过去的财政扶持资金主要实施“无偿拨款”方式。这种沿袭多年的传统模式虽“稳而准”,弊端却显而易见:一是“僧多粥少”,成千上万科技型创业企业嗷嗷待哺,财政投入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二是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锦上添花”固然没有风险,但更多创业企业需要“雪中送炭”,怎么办?

“一个人在沙漠里跋涉很久,绿洲近在眼前,水却快耗完了。这时如果递来一瓢水,他就可能成功走出沙漠,走进绿洲;反之,则可能前功尽弃。”丁小斌分析说,“问题是把水递给谁?是递给已经身处绿洲的人,还是递给仍在沙漠最渴的人?这对政府扶持资金如何有效分配提出了巨大考验——要不要改革?怎么改革?”

答案是明确的。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技术、高风险、轻资产、无抵押物的特点,成都市积极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将过去单一的“财政无偿拨款”转变为“投、贷、贴”相结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银行资本、创投资本、保险资金等多元化资本共同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2014年,以互联网思维创立的“科创通”平台应运而生。在这个平台,只要是科技型企业,并在科研实力、专利授权、人才结构等方面满足相关条件,就可能申请到所需资金。该平台正式上线后,成功构建了政府政策、科教机构、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创新平台、双创载体与非营利性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科创通”平台已累计为2407余家企业提供“科创贷”信用贷款,共计逾162.98亿元。

缓解燃眉之急

位于成都的锐成芯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之初就确立了一个宏伟目标——成为世界级集成电路IP提供商。这家诞生于2011年的高科技公司,由4位IP专家创立。通过不懈努力,他们已与全球2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服务海内外数百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慧城市、车联网、智慧工业等众多物联网领域。

其中,超低功耗模拟IP是锐成芯微系列产品的一大亮点。以智能手环为例,如果采用了锐成芯微自主研发的超低功耗IP技术芯片,其待机时间是同类产品的3倍以上。然而,这项全球领先的技术,在公司早期研发过程中饱受“缺水”之苦,一度因研发资金不足难以为继。

在最困难的2014年,锐成芯微通过“科创通”平台获得300万元银行贷款。“当时,对于我们仅有10个人的小团队能否成功研发出低功耗技术,外界充满质疑。对我们来说,这300万元不仅仅是一笔资金,更是肯定、信任和鼓励。有了这笔钱,研发工作才得以继续。”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向建军回想起当年卖房创业的经历感慨万千,“虽然创业之初我们做了充分准备,但在公司快速成长期,仍深感力不从心。企业搞研发要敢于去想、敢于去做,如果这时资金不充足,很多事情是想都不敢想的,更不用去奢谈未来的长远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锐成芯微此后一路披荆斩棘,快速发展壮大——2020年,被工信部评为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结合这些年的经历,向建军进一步表示,“科创通”平台的贷款价值不仅体现在资金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支持,帮助企业建立了良好信用。“对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来说,信用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本。有了信用,就拥有了打开融资之门的金钥匙。”

锐成芯微只是众多从“科创通”获得宝贵“一瓢水”的公司之一。

海创药业是一家专注于癌症和代谢疾病的全球化创新药企业,于2013年创建,核心研发团队由多位海内外知名药业专家组成,目前正开发多个新药。“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每一种新药的临床试验都要花费数千万元。”海创药业资深副总裁杜武告诉记者,他们通过“科创通”平台获得超1500万元融资。特别是2018年底,海创核心产品即将进入Ⅲ期临床,公司面临巨大资金压力,多亏通过“科创通”获得300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目前,我们先后获得众多知名机构投资,总额已超过14亿元。”杜武说,“‘科创通’的贷款在总额中占比不大,却有着强有力的支持引导作用。”

“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既无抵押资产,又无信用记录。然而,在审核贷款资格时,银行更看重财务报表,至于企业科研实力如何,发展前景怎样,银行工作人员并不一定知晓,不敢放贷很正常。”成都市科技局科技金融处工作人员袁洪彦表示,“通过‘科创通’平台有了第一次‘贷款—还款’经历后,企业就有了基本信用记录,以后无论是通过银行贷款还是获得其他模式的投资,都方便多了。对于这些成长较快的科创企业来说,‘科创通’就像一块‘敲门砖’。”

引来满渠活水

改革了传统的“无偿拨款”模式之后,财政扶持资金怎么投?投给谁?有限的财政扶持资金如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针对企业寻求“首投”“首贷”难的问题,成都市出台天使投资政策,引导社会资本组建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出台债权融资政策,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重知识产权的特征,对科技企业利用信用、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获得的银行贷款,政府帮助银行分担最高60%的风险,化解银行不敢贷的顾虑。为促进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降低融资成本,缓释创新风险,成都还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开发出“科创贴”“科创保”等金融产品,通过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等方式帮助企业发展……

一系列改革组合拳出台后,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充分激活,撬动多元资本投资科技创新企业。其中,成都财政出资5.87亿元引导组建“科创投”系列基金群,总规模达43.07亿元,财政资金放大7.67倍;联合银行建立起总规模97.24亿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池,撬动银行为2407家科技企业发放“科创贷”信用贷逾162.98亿元,财政资金放大27.48倍。

负责具体运营管理“科创通”平台的成都市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张弛告诉记者,近年来,银行“科创贷”这款产品的放款量年均增长30%,已成为科创企业贷款的首选产品,也成为银行面向企业发放贷款的拳头产品,形成了政府激活更多社会资本、银行掌握更多优质客户、企业解决贷款难题的三赢局面。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科创通”平台新增贷款仍同比增加98%,2021年增幅超过60%。“还有一个令人振奋的现象。起初,我们设计这款产品的不良率可以达到2%,实际上仅为0.07%。”张弛说。

“低不良率的背后是改革设计的科学支撑。”丁小斌分析说,“过去无偿拨款模式下,把钱投给谁是政府部门说了算;如今,企业的贷款申请在‘科创通’平台线上提交之后,平台线上专家库中的各行业专家们会给出专业分析,并有社会资本对市场进行精准判断,这比从前要科学得多。”

经过近8年发展,“科创通”平台汇聚了科技型企业和团队近3万家,一批高科技企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蜕变。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