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至20日,是西安市第九个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周。今年的宣传周传来好消息:2021年当地共关闭注销112座矿山,结束了西安市的秦岭矿山开采历史。
通常情况下,“一刀切”是个贬义词。因为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应尽量避免简单化处理问题。但西安“一刀切”结束当地的秦岭矿山开采历史,却值得点赞,原因有三。
首先,保护秦岭生态屏障容不得一点闪失。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关系全国利益和长远发展。秦岭北麓紧邻“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密集的生产生活给保护带来沉重压力,前些年更是留下沉痛的教训。当地痛定思痛,持续开展扎实有效的护山行动,力求将人对山的影响降至最低,让秦岭这一“国家绿肺”和“世界生物基因库”名副其实、永续传承。
其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打不得一点折扣。为让秦岭保护从少数人的工作变成多数人的职责,陕西省、西安市在落实国家关于生态保护各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并多次修订区域性管理规定,让保护举措更严、更细、更有针对性。比如,《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用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替换了此前的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适度开发区等概念,意味着对秦岭从开发转向保护。《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则明确,该市秦岭范围内禁止房地产开发、开山采石等活动;除实施能源、交通、水利、国防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外,禁止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等活动。所以,西安结束秦岭矿山开采历史并非“拍脑袋决策”和自行其是,而是认真落实相关要求的体现,旨在认真解决存量问题,全面整治乱砍乱伐、乱排乱放、乱开乱挖、乱搭乱建、乱捕乱猎等违规违法行为。
再次,保护生态在执行中搞不得网开一面。人们在理念上已普遍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面对一些具体问题时囿于各种利益因素,行动起来往往不够坚决有力。比如,采矿刺激区域经济,有些矿山老板也以减少砂石供应会影响建材市场价格等为由,单方面强调在秦岭开山采石的重要性,而看不到这种影响是局部的、可控的,更看不到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一些地方生态遭到破坏的教训已经表明,上面松一尺、下面松一丈,必须明确底线并“寸步不让”,科学地把政府的审批权限和企业的不当行为管起来。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决心一次下足、措施一步到位,不搞网开一面和法不责众,避免执行中可能出现的“拉抽屉”和“翻烧饼”现象,是一种标本兼治的举措。当然,执行中要结合实际注意方法和步骤,在关停后也要进一步做好生态修复等工作。
秦岭等生态如此重要而敏感的地区,在矿山开采等领域采取超常规的严厉手段,是必要而正确的,也是生态文明得到进一步重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