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老龄办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到2035年底,北京实现老年友好型社区全覆盖。
比起年轻人,老年人留在社区的时间更长,对住宅的依赖更大。从生命历程看,进入老年期的个体会出现功能衰退或障碍,对宜居环境的需求也更为迫切。解决人们在变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是“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应有之义。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区,不仅是满足人们在老年期宜居需求的客观必要,也是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第一步”。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关键要体现“友好”二字。去年揭晓的全国首批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中,北京市有29个社区上榜。这些社区无不致力于将“老年友好”理念贯彻到属地规划、建设、治理的过程中。可以说,老年友好理念是一个方向,也是一种鞭策。眼下,发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在实践层面上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技术难题,而是社会治理的挑战。一方面,我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目前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策略,一旦缺乏老年人充分参与,便容易造成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偏差;另一方面,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多注重适老化改造、社区微更新、无障碍设施等物理环境,却容易忽视帮助老年人积极主动融入社会。为老年人创造更多社会参与机会,同样应该是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核心内容。
老龄宜居环境内涵的多元化,以及老年人生命历程的动态发展,决定了友好环境的建设不是“无障碍”那么简单。近年来,我国老龄宜居环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按照规划,我国今年将再创建1000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这项系统工程的执行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老年群体眼下的直观需求,还要考虑到未来若干年后老年人在增龄过程中适老需求的变化,要立足于老龄化社会来理解宜居环境建设的迫切性。
此外,老年友好型社区并非为老年人独享。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出行环境,同样也能让蹒跚学步的幼儿安全出行;一个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社会参与机会的社区,同样能促进社区里的年轻人群参与其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就是建设一个全龄皆受益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