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河南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济源市委书记史秉锐:
推进科技创新,重在构建创新体系。济源要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加强与高校、研发机构对接合作,全力打造高层次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建强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创新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创新引领、跨越发展为主线,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本报记者 夏先清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全文:
产学研合作是推进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体系,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联合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系统布局创新链,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整体解决方案。同时,深化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促进高精尖创新人才向企业汇聚的激励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本报记者 余 健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
要统筹国内科技创新力量,组建重大技术研发联合体,集中力量攻克核心组部件设计开发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与自主可控。同时,还要加强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投入市场之初的政策保护和效益保障,强化政策支持力度。此外,要鼓励中国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在世界范围内的引领突破,打造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可持续循环补给生态链。 (本报记者 马呈忠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蒋颖:
融资是企业创新生态中的关键一环,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制约着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高科技中小企业多是拥有独特技术专利的“专精特新”型企业。因此,可以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监管与评价、升级完善一站式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等方式,拓宽其融资渠道,提升它们持续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本报记者 马春阳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东新:
创新环境和平台特别是高水平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是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要充分考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条件差异,政策性保证西部国家级创新基地和平台有一定数量布局,以此集聚人才、留住人才,解决欠发达地区创新人才不足的现状,推进欠发达地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逐步消除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本报记者 许 凌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会长杨戌标:
要坚定瞄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一目标,持之以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壮大创新主体,改善创新生态。宁波正以服务“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加快建成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等三大科创高地,实现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建设的重大突破。
(本报记者 郁进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