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两会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3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良好开局看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结硕果

全国人大代表邢利民:

产业兴旺壮大集体经济

本报记者 孟 飞

“春节期间到贾家庄来,精彩的民俗表演和漂亮的大型灯会,让游客流连忘返。”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汾阳贾家庄镇贾家庄村原党委书记邢利民对记者说,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地集体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曾是一片盐碱滩,田地有苗无收成。近年来,贾家庄人治水改碱拔掉穷根,大力发展机械化、搞多种经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邢利民代表认为,在贾家庄,没有什么让人眼热的矿产资源和地理优势,历史文物、文化典籍不够丰富,光靠农业来致富也不现实。实践证明,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抓住产业,让多个产业都兴旺起来,才能支撑起集体经济。

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产业等问题,也曾经困扰着大家。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和地方出台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但由于各地基础条件不同,农村产业振兴效果也不相同。

邢利民代表说:“对于区位优势不足、资源较少的村级集体,要依托现有经济基础、人文特色等,积极开发、培育特色产业。同时,大力引导农村探索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延伸现有农村产业链,激活农村各类发展要素,实现农业产业联动发展。要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统一起来。要抓机会盯市场,谋定快动,抢占先机,先机就是市场、就是财富。”

根据自身特色,贾家庄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建材制造、特色农业、彩印包装、粮食仓储等多个产业。特别是近年来,贾家庄人主抓产业转型、三产融合、集群发展,经济社会事业、民生福利事业稳步推进。截至2021年底,贾家庄村集体固定资产突破10.2亿元,人均纯收入突破2.83万元。

全国人大代表陈春芳:

村村联合提升增收能力

本报记者 陈发明

“乡村振兴要统筹兼顾村与村的均衡发展,缩小乡村之间的差距,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过去一年,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实践证明,我们探索的这条路越走越宽。”

经过多年持续奋斗,灵寿县产业融合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备,群众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陈春芳代表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非贫困村得到的支持相对较少,导致这些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产业质效提升不明显。

陈春芳代表认为,产业是增收的基础,要将村与村之间的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共同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全面提高产业效益,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强农民可持续增收能力。

走上富裕之路的车谷砣村牵头,联合周边的4个村成立了沟域旅游开发和产业脱贫联合党总支,通过村“两委”+合作社+农户+旅游开发公司的合作经营模式,共同打造村域联合发展格局。

“握指成拳就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陈春芳代表告诉记者,过去几年,他们将连接沟域内的通山道路全线建成了宽阔的柏油公路,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同时,5个村共同谋划了2000余亩地发展猕猴桃产业园,建设车谷砣康养旅游度假带。

陈春芳代表建议,积极推广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模式,村集体以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等入股,把党员群众组织起来,把资源集中利用起来,着力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凝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全国人大代表周绍军:

建好支部带动群众致富

本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前几天,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石阡县龙塘镇大屯联村党委副书记、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忙着梳理一份关于大屯村与江苏新坝镇支部联建的合作方案。

“这项合作很重要,实施好了,能真正实现大屯村茶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周绍军代表说。

谈到茶产业,周绍军代表介绍,大屯村从过去零星种植的600多亩老茶园,发展到如今的2.3万亩茶园,在产业振兴上辛勤绘出了乡村振兴的精彩画卷。

2000年,在外务工多年、“开了眼界”的周绍军选择回乡创业,挖掘家乡土壤气候适宜发展茶叶的优势。2001年底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后,他决心带领乡亲们在茶产业发展上大干一场。经过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种茶队伍,建设标准化加工厂房,组建“村社一体”的大屯兆豊茶叶专业合作社,村民以茶园及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规范管护,茶园效益进一步提高,群众脱贫步伐加快。这期间,周绍军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要想进一步壮大,就必须抱团发展。2018年,大屯村与其他几个村成立了联村党委,把234名党员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以大村联小村、强村联弱村、富村联穷村模式,互相帮扶,共同为当地茶产业出谋划策。

周绍军代表认为,村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茶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发挥村“两委”一班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选配班子时,大屯村把是否能发动种茶、带动种茶作为“两委”班子人员选配条件。

2022年,周绍军代表有了新想法:把联村党委模式“联”到省外去。他认为,要把握好东西部协作的大好机会,实施好支部联建、党员联战、群众联亲,把产业市场化,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全国人大代表王能干:

传承保护优秀农耕文化

本报记者 柳 洁 董庆森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了世界。”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大冶市保安镇农科村党总支书记王能干认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各地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取得良好效果。

王能干代表认为,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农科村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让家家户户种植的香莲成为景点,发展乡村旅游,将农田打造成了“荷田公园”,农舍变成了旅游客栈,农产品直销成了商品,当地农民也成为了农耕文化的传承人。王能干代表说,村民要提升素质,不仅要会种田,还要了解农耕文化,成为“打着赤脚的导游”。

“新时代文明创建,要注重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王能干代表建议,相关科研院所设立农耕文化研究机构,收集、发掘、研究、传播农耕文化;在学生课本里,多一些农耕文化知识介绍;各级文化场馆设立农耕文化专区;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成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的重要阵地。

“在此,我要特别建议家庭重视农耕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到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感知中国农耕文化的魅力。”王能干代表说。

全国政协委员马传喜:

数字乡村建设步伐加快

本报记者 李华林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将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马传喜表示。

我国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2021年,多部门联合发布《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为全国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绘制出总体“施工图”。

“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对数字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调动了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推动各地加大资源要素投入,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有益探索。”马传喜委员表示。

马传喜委员表示,当前,农村电商、移动社交、数字娱乐在农村普及较快,但数字乡村建设还存在诸多短板,比如数字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技术支撑不足等。

“数字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力,将深刻改变乡村发展。但要真正实现以数字促进农业发展、农户增收、农村全面进步,未来还需从多方面发力补短板。”马传喜委员表示,首先要加大投入,推进数字化物流基础设施、农业大数据平台、数字农业园区等硬件载体建设,以及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监测、监管、调度、运营等系统建设。其次要加强对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数字素养培训,让农民更好享受数字时代的发展红利。最后要建立涉农信息服务机制,做强农业农村大数据。整合农村生产数据、管理数据、流通营销数据和服务数据等,鼓励平台企业利用数据资源为农产品营销等提供精准服务,提高农业竞争力。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