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冬奥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2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雪中狩猎者”感受中国温暖
本报记者 陈发明

由远古时代的滑雪狩猎演变而来的冬季两项运动,因紧张激烈的越野滑雪与相对静止的射击相结合而独具魅力,是世界冬季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项目之一。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世界上顶尖的“雪中狩猎者”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上演着速度与激情,享受这座场馆带来的“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比赛体验。

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竞赛场馆之一,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在初始设计任务书中,就明确提出了基本设计原则:顶级赛事标准,以运动员为中心,突出方案的创新点和吸引力、经济性和集聚性,重视赛后利用、可持续发展。

提升赛事体验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建在河北崇礼的自然环境中,与周围环境山势相协调,是一个因地制宜、追求绿色的建筑设计实践。”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设计总负责人庄惟敏院士介绍。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位于张家口赛区古杨树场馆群,由场馆赛场部分、场院区及技术楼组成。其中,赛场部分可分为周边赛道和核心区;场院区按照使用人群划分为场馆运行区、运动员区、安保区、新闻媒体区和转播服务区。

“冬季两项场馆中,各类人群需求不同,构成了互相耦合的复杂变量。”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设计负责人张维告诉记者,为满足不同需求,设计团队对比了过往3届冬奥会和3届世锦赛共计6个场馆的总图布置,从规划布局、交通组织、建筑设计、环境景观4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最终确定了场院区的合理布局。

据了解,冬季两项运动员在正式出发前,通常会在室外进行热身准备。若运动员长时间置于室外,会导致失温过多等情况。为此,设计团队利用靶场东西两侧的地形高差,设置了一座小型两层建筑:二层与靶场相接,成为储存空间与工作空间;一层与运动员地下通道标高相平,运动员可通过西侧地下通道进入候场区域,轮到自己比赛时再进入赛道起点。这一设计避免了赛道起点区堆积过多人流,同时也为运动员提供了室内热身场所,这是一个“双赢”的设计结果。

同时,冬季两项比赛赛道覆盖范围较广,但通常观众看台视线能够覆盖的只有赛场核心区部分。为此,设计团队在靶场北侧山坡上设置了两条自东向西的赛道,运动员自山上向西滑下山坡,而后出现在核心区的赛道上,或冲刺,或接力,或射击。这一过程被完全呈现在观众和摄影机视野中,大大提升了比赛的观赏性。

“核心区是比赛最激烈的地方,也是人员流线最复杂的区域。运动员、媒体、技术官员和教练等各类人群均需穿越核心区赛道,而媒体工作人员又需要与其他人群适度隔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设计团队主要成员赵婧贤说,为了合理安排流线,设计中设置了两条穿越赛道的地下通道,“西侧通道服务于运动员,东侧通道主要服务于媒体等其他人群,两条通道也容纳了诸多线缆和储存空间,在技术层面和功能层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满足无障碍需求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同时也是冬残奥会比赛场馆,为此,场馆在设计初始就充分考虑了无障碍设施的需求。

“在冬残奥会比赛中,坐姿运动员有特殊的坐姿滑具,需要滑行进入起点。”赵婧贤说,针对冬残奥会参赛运动员,团队特别设计了从运动员区直达起点区的坡道流线。这条流线不会与比赛赛道出现交叉,避免出现运动员穿行赛道的窘况。

针对观众,无障碍坐席与陪同席位于看台中最易到达的位置,按北京奥组委统一编写的无障碍指南进行设计。此外,还专门设置了无障碍电梯,让观众可以通过专用流线到达看台。

“无论是场馆工作人员还是志愿者,在赛前培训中,我们将对残疾人的服务工作列入了场馆重点工作内容,组织了多次演练和培训。”古杨树场馆群执行主任兼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主任戎均文表示。

突出可持续利用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场馆设计以运动员举枪瞄准动作为灵感,形成极具张力的造型。该场馆在设计初期,就充分考虑到赛后的多功能利用。

在赛道设计中,设计团队将3公里赛道设计为沥青赛道,赛后可转化为轮滑、滑板赛道,用于夏季训练和比赛;其余赛道采用碎石路面,赛后可转换为山地自行车或徒步路径。同时,在正式赛道东侧设置一条热身赛道,延伸到长城遗址脚下,赛后可供观光使用。

据了解,张家口赛区古杨树场馆群“三场一村”整体定位为以体育运动为核心,围绕赛后“体育+文旅商养”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集专业赛事、会展节演、医养度假、研学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世界顶级“体文旅”目的地。

作为古杨树场馆群的业主单位,张家口市兴垣集团总经理李盛表示,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将通过部分赛道改造,增加轮滑运动、极限运动功能,积极创建国家级运动中心,引入冬季两项、越野滑雪、夏季两项、轮滑、滑板等项目赛事活动,设立相关国家级运动协会基地。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