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冬奥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2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节俭办赛 更显精彩
本报记者 陈蓉蓉

北京冬奥会是一届精彩的奥运盛会,也是一届成本较低的奥运会。从申办、筹办到举办,节俭特色贯穿了北京冬奥会办赛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场馆改造,还是一度电、一张纸、一张桌子,北京始终牢记承诺,用实际行动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打造“两栖”能力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因此,在冬奥场馆规划建设之初,就将场馆利用作为一个先决条件贯穿建设始终,积极探索奥运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方案,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场馆,探索形成了场馆赛时与赛后利用紧密结合的实践。

改造原有体育场馆,并不是简单的功能转换,而是在建设过程中保留原有使用功能,同时注入新的冬季运动使用功能。

首都体育馆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作为排球比赛场馆。此次冬奥会,这座老场馆转换身份,承担了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比赛任务。据介绍,为更好保障赛事顺利进行,秉持“传承保护、立足赛后、确保赛时、绿色科技”的策略,首都体育馆进行了“闭关”改造。在改造中,外观上保持了首都体育馆作为区域标志性建筑的风采,修旧如旧,内侧增加保温材料,提高建筑节能性。在墙面细节处理中,采用金属嵌缝条,使整体立面更为精致耐用。

场内改造上,“冰场转换”成为首都体育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采用新型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冰系统和冰面监测系统,场馆可在两小时内完成浇冰工作,实现两个赛事的冰面转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首都体育馆对制冷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每年可以节省100多万千瓦时电,极大提升场馆的绿色属性。

除了首都体育馆,“水立方”变“冰立方”成为全球首个完成“水冰转换”的场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实现6小时从篮球到冰球的赛场转化……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的所有竞赛场馆全部拥有冬夏“两栖”能力。

用活工业遗存

在首钢滑雪大跳台,苏翊鸣、谷爱凌分别获得了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和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两个项目的金牌。以巨大烟囱为背景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同时受到了滑雪运动员和工业景观爱好者的青睐。

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地。大跳台以4个70米高的冷却塔为背景,考虑到对工业遗产的尊重,对跳台本体的高度进行了严格控制,将赛道与观众席部分下沉至水平面以下3米,使跳台最高点不高于冷却塔最高点,实现了对首钢工业记忆的延续和对北京城市西部独特风貌的保护,将标志性的奥运遗产与工业遗产结合起来。另外,规划设计还为赛道、看台和体育广场保留了可变性,让场馆举行其他大型活动或改造成滑水、滑草场地成为可能,使大跳台与社会生活紧密衔接。

除了首钢滑雪大跳台,北京冬奥村的运行区也是由原老厂房15栋既有建筑翻新改造建成的,在尽可能保留原老旧厂房既有建筑的基础上,翻新了1.26万平方米的外立墙面,并对室内进行了装修和改造。“红砖墙+银色钢结构”的造型,让运行区建筑呈现出传统工业风的复古感,建筑内部又透露出浓浓的科技范儿。

从软件到硬件,从赛场到生活,将冬奥筹办过程融入城市更新进程,不仅有效降低了办奥成本,还大大促进了城市的更新。

简约而不简单

赛场外的冬奥会,同样保持了节俭特点。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冬奥花坛景观——“精彩冬奥”主题花坛底部的五环环绕和雪花图案以有机覆盖物做填充。这种有机覆盖物是由平常修剪下来的园林植物枝条、枝干、果实等,经过修剪、粉碎、分级、防腐、染色、防火阻燃处理后,再由花艺师编织创作的。

北京冬奥组委在工作中坚持信息化办公,减少办公用纸;办公桌椅多采用折叠式,降低了运输成本,减少了碳排放;各场馆赛时所需的电脑、打印复印机等共约1.2万余台,冬奥组委日常出行所需交通车辆,赛事所需的部分体育器材、技术设备,北京冬奥村居住区配备的所有家具以及布草,也多是租来的。通过以租代购的形式既降低购买器材成本,又降低仓储和资产贬值成本,节约了大量预算资金。

降低奥运会运行成本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提出的重要改革措施之一。但是,节俭并不意味着舍弃精彩,降低服务水平,而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将“好钢用在刀刃上”;积极创新、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浪费和污染。

细微之处见精神,北京冬奥会节俭办赛,不仅让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奥运精神高度融合,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勤俭和智慧,为冬奥更添光彩!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