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冬奥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2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攻坚克难,实现冬奥火炬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
激情“飞扬”林生兵
本报记者 李 景

“冰火相约,激情飞扬。”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一经亮相,就因惊艳的外形设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奥运火炬是世界首创,在我国科研人员一次又一次攻克难关后,“飞扬”既拥有了美观、飘逸的造型,还兼具轻便、耐用的性能,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飞扬”旋转上升式的外观,划出一道优美的曲线,犹如丝带飘舞,在冰雪世界尽情遨游。

作为“飞扬”外壳的研制方和生产方,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总经理林生兵每次想起制作火炬的过程,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在研发与量产的各个环节,林生兵团队接连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时光回到2020年6月,从事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的林生兵接到公司任务——应北京冬奥组委要求,为火炬“飞扬”研制碳纤维外壳。据介绍,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被誉为“黑黄金”、21世纪新材料之王,但碳纤维却有着较高的技术壁垒,此前只被日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在经过长期研发攻关后,上海石化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4家掌握碳纤维大丝束产业化技术的企业。

接到任务后,林生兵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样品。上海石化有几位员工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传递者,他就到其中一名员工家里取来“祥云”作参考。但困难却超出所有人想象,“祥云”最上端燃烧部分采用的是铝合金材料,燃烧口在内壳中间,而“飞扬”外壳采用碳纤维,燃烧口在内壳和外壳之间,这意味着碳纤维外壳需要经受住8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但一般树脂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只能经受住2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

到哪里找到耐高温的树脂成了当务之急。团队在经过多次交流和论证后,最终找到了上海金山区一家民企,这家企业研发出的第三代聚硅氮烷树脂果然不负众望,满足了需求。

材料问题解决了,造型怎么办?为实现“飞扬”外形旋转上升,如丝带飘舞的感觉,团队几经周折,慕名找到东华大学三维编织团队,利用三维立体编织机,像织毛衣一般将一丝一线织成火炬“外衣”,解决了造型问题。

万万没想到,意外发生了。2020年10月初,林生兵带上两支“飞扬”外壳进京,向冬奥组委汇报展示。但点火后1分钟不到,火炬竟出现了两个火焰点,外壳还蹿起一股小火苗,且有起泡、开裂等现象。众目睽睽之下,林生兵尴尬至极,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回到上海后,他立即利用综合分析技术排查故障原因,在烧制时,先慢慢升温,再慢慢冷却,并找到一家制氢单位反复测试,将材料烧制时间由原来半天延长至1天。2021年春节后,林生兵再次进京,终于成功解决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耐燃烧、耐高温的重大难题,他悬着的心这才放下。

正当林生兵以为能松一口气时,2021年3月,冬奥组委联系中国石化,请他们负责“飞扬”火炬生产。由于前期积累了充分的研制经验,量产任务又落在了林生兵团队身上。

研制火炬外壳难,“跨界”生产火炬更难。要知道,“飞扬”火炬配件研制和量产来自不同省份、不同性质的单位,最后要由上海石化这个“门外汉”总装,困难不言而喻。为此,创新研究院成立了11人服务保障团队和13人组装团队。

节骨眼上,林生兵的身体却出了问题,不得不在2021年9月接受手术。即便如此,他仍在住院期间每天协调指挥,一出院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终于,在林生兵团队的努力下,“飞扬”火炬样品通过了冬奥组委检测和第三方验收,专家评价其具备“轻、固、美”的特点。这次,林生兵笑得合不拢嘴。这块制造冬奥火炬的“硬骨头”,最终被啃下来了。

2022年1月中旬,1200支“飞扬”火炬运往北京,林生兵也带领他的团队继续为冬奥会提供组装和传递保障服务。“飞扬”绚丽的身姿下,中国科技工作者们露出了笑颜。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