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奥运场馆建成后是运动健儿的赛场,那么建成前则是建设者的擂台。
高科技的建筑材料是奥运场馆建设的坚实基础。从2017年4月奠基到2020年12月完工,国家速滑馆的建设过程是一个自我加压、自主创新的艰辛历程。
以场馆屋顶索网结构所需的高钒密闭索为例。过去,由于对材料强度和耐久性要求高,国内工程建设应用的高钒密闭索长期依赖进口,价格高昂,供货时间不可控,是一项“卡脖子”技术。为了不受制于人,建设团队决定自行研发,最终实现了国产高钒密闭索在国家级大型场馆中的首次应用。这一创新不仅降低了三分之二成本,缩短了一半供货周期,而且推动了该技术迅速应用于国内其他大型场馆建设,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
实际上,早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建设中,也曾面临相似的困难。在中国建设者的努力下,实现了“鸟巢”所用钢材100%国产化的目标,同时带动了国内高强钢行业的迅猛发展,对实现节能减排起到强大助推作用。
从夏奥场馆“鸟巢”到冬奥场馆“冰丝带”,在借助奥运契机推动高端材料国产化的过程中,创新精神一脉相承。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场馆内部超大规模的均匀冰面、啧啧称奇于坚硬的“钢骨架”与轻盈的“冰丝带”相得益彰的时候,请把掌声送给幕后的建设者们。为了让各国运动员以最好的状态比赛,幕后建设者们在另一个没有裁判和观众的赛场上,同样践行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世界贡献了奥运场馆建设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