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2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惠民保”仍有发展空间
于 泳

近年来,各地先后兴起的“惠民保”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58家保险机构在27个省份参与了超过100个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项目,项目总参保人数超过7000万。与此同时,关于“惠民保”能否持续、如何发展的讨论也是此起彼伏。

有观点认为,这一险种免赔额度高,消费者买得起用不上;也有观点认为,“惠民保”遍地开花,可能引发金融风险;还有观点认为,保险公司看中“惠民保”的政府背书,有圈地赚流量之嫌。笔者认为,作为新兴的保险产品,“惠民保”在发展中的确出现了产品设计不科学、投保率低等问题,引发了监管部门和从业者的担忧,但是从近两年各地的投保理赔数据和迭代后的产品看,公众对“惠民保”保持了极高关注度,产品依然有较大发展空间。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惠民保”只是补充医疗保险,主要报销的是被保险人患病、特别是患重大疾病后的医疗费用。被保险人一旦患有重大疾病,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才是最先接受考验的保障防线。“惠民保”保费普遍较低,投保环节往往不需要核保,对患有既往症的被保险人非常友好。

其次,“惠民保”探索了商业保险与社保衔接的可能性。既然是探索就有可能走弯路,对此应该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和调整预期。一味地叫好或唱衰对这一险种的发展有害无益。保险产品能否持续经营,要靠长期数据的积累。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应该给“惠民保”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再次,目前各地已经上线的“惠民保”均是保障期限为一年期的短期产品。一旦赔付风险持续上升,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调整费率、提高免赔额、限制赔付比例等方式降低风险,这为“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发展中的问题最终还要靠发展解决。对于“惠民保”遭遇成长的烦恼,各方面的应对措施不应一阵风,更不能一刀切,而应明确定位、规范发展,政府和保险公司各尽其责,才能更好地发挥“惠民保”衔接社保、补充医疗的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