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消费折射生活变化
刘 晖
截至1月23日17时,传统小年前两天,消费者已线上下单逾6.02亿件年货。这意味着,“年货春运”持续火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人未出行,货已到家”的消费新现象。这背后,是传统文化引领的红火氛围,是涌动的消费热情,更是中国年温暖的亲情流动。
从年货的品类结构上看,3年来,手机、家电等“带电”品类一直是购买的主角,而健康、运动和饮食类商品增速领先。从以往过年送红包、新衣、糖果点心,到现在送健康、送智能和运动商品,这些改变明确地锁定了提质的方向。
消费者给自己非常用地址跨省发送的“异地订单”是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最典型的异地订单是在大城市工作的儿女们为家乡亲人购买,以及父母们给身在外乡的孩子们寄送。这双向的“年货春运”,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的“返乡”“进城”,体现了对异地亲友生活的关心和祝福。2022年1月9日至今,异地订单量同比增长35%。发出最多跨省异地订单的省份是广东、北京、江苏——哪里聚集了更多的游子,一目了然。
从“吃”这个维度上观察异地订单,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年货流动中的消费特征。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尤其是年轻人,寄到家乡的主要是健康、滋补、新潮的食品,例如燕窝、佛跳墙;而反向寄出的食品则充满了浓浓的家乡味,各种生鲜肉食、干货、茶叶等家乡特产,把父母的牵挂传递给子女。
年货异地订单也是中国市场消费升级态势的缩影。观察一些典型的消费升级品类,例如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等在春节前后的销售数据可以发现,孩子们通过将数码电器、智能产品寄到家乡,让父母辈也享受到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带来的便利和健康。这些商品一旦被当做年货送达,就会迅速拉动这类产品在当地的销售,成为激发当地消费升级的有效抓手。由此可见,“年货春运”传递的不仅是商品,更是高质量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也许过年方式发生了改变,但亲情的传递、中国年的精髓没有变。通过线上置办年货,空手回家或是年货先到家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而年货更加智能化、健康化、个性化,叠加今年春节与冬奥会相遇的“冰雪奇缘”,更是拉动了节日消费的热潮,展现出对整体消费的强大助推力。
(作者系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