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1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增长10.7%——
财政超收未增加市场主体负担
本报记者 曾金华

1月25日,财政部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较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完成预算并有一定超收。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当天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财政超收主要是受经济稳定恢复,再加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较高拉动。与此同时,减税降费政策红利有效落实,没有增加市场主体负担。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与2019年相比增长6.4%,完成收入预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同比增长0.3%。

财政超收是否增加了市场主体负担?对此,许宏才表示,财政超收是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的基础上实现的,与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和企业利润增长相适应,也符合预期。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精准实施减税降费,突出支持制造业升级和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表示,2021年我国经济恢复性增长好于预期,高质量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财政增收环境逐步改善。受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企业特别是上游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幅较高,带动财政收入增长。

“虽然2021年财政收入实现超收,但是与2019年相比,财政收入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3.1%,增幅低于GDP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财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许宏才说。

2021年,我国建立了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资金规模达到2.8万亿元,基本实现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总的来看,直达机制运行顺畅,持续保持了快、准、严特点,即快速、精准、严格,为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提供了更好的制度支撑。”许宏才说。

统计显示,直达资金2.8万亿元分配给省级1万亿元,市县1.8万亿元,体现了增量资金向基层倾斜的要求。所有资金全部分配到了资金使用单位,没有滞留,共安排项目43万多个。截至2021年12月31日,实际形成支出2.67万亿元,占中央财政已下达的95%,为地方落实惠企利民政策和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提供更好财力保障。

从两年实践看,对转移支付资金采用直达机制,丰富了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箱,实现了管理效能和资金效益的“双提升”。“保持财政支出在较高水平,是今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之一。继续实施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管好用好直达资金,将成为确保支出强度的重要传输渠道。”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说。

2021年,全国人大批准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其中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额度3.5万亿元。

据悉,为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财政部充分考虑各地区财力和债务风险水平等因素,科学分配分地区的专项债券额度。控制高风险地区新增地方政府债务的限额规模,避免高风险地区风险持续累积。

2021年底,财政部已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对于今年政府债券的发行使用,许宏才表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合理确定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有效防范债务风险。“优化专项债券使用方向,不撒‘胡椒面’,重点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保障重点领域项目建设需要。做深做细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合理加快使用进度,确保债券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更好发挥对有效投资的拉动作用。”许宏才说。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