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1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史性伟大转折
——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 本报记者 吕立勤 梁剑箫

1976年10月21日,首都15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盛大游行。次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这一重大新闻。举国欢庆,全球瞩目。

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国再一次走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关头。此时此刻,世界密切关注着我们:中国会向何处去?如何发展?一场风云激荡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气势恢宏的实践探索,悄然发轫。

整顿国民经济 埋下改革伏笔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自195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至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风雨兼程中,既历经种种曲折,也取得巨大成就。比如,在国防建设上,我们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在对外交往上,到1976年底,世界上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已达113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基本都与我国建交。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经济领域。1966年至1976年,是我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和第四个五年计划的10年。在我国处于严重内乱之际,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受到严重摧残。正如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所说,从1974年到1976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钢产量2800万吨、财政收入400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那么,我国第四个五年计划又何以能够完成呢?其中,两大要点甚为关键:其一,1972年前后,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经过经济调整,使计划过高造成的严重后果基本得以消除;其二,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邓小平同志接替病重住院的周恩来总理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在他主持下,以经济领域为中心,大刀阔斧展开全面整顿工作。1975年后,由邓小平同志主持推进的全面整顿,不仅使大部分地区社会秩序趋于稳定,还有力促进国民经济由停滞下降迅速转向回升。而蕴含于全面整顿之中的一些富有远见的改革工业、科技工作等重要思想,还为日后催生我们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埋下重要伏笔。后来,邓小平同志曾这样说道,“说到改革,其实在一九七四到一九七五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

时隔数十载,重温这番话,其中深意令人思考。如果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伟大觉醒,那么,1975年的整顿就是激励中国人民迎接改革开放伟大觉醒的那束曙光!

直面外部压力 酝酿决断抉择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1970年出版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这样写道:“从20世纪70年代到敲开21世纪大门的这30年间,千百万个心理正常的普通人面临着一种急剧的变革。在这期间,来自全世界最富裕、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的人们都发现越来越难以适应变革时代的要求。对他们而言,‘未来’似乎来得太快、太猛烈了。”托夫勒描述的“未来的冲击”和“急剧的变革”,对于当时的中国,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无可回避的外部压力。与此同时,这种压力也给当时的国人带来一种强烈的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开始发生转变。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新型材料工业、计算机工业、原子能工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农业实现机械化,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不论是正在走出“滞胀”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展开改革调整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快速发展的“亚洲四小龙”,都在寻求加快自身的发展。曾经与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相脱节的我国,陡然面临强烈的危机感和巨大的发展压力。

这一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变化,也颇耐人寻味。20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经济军事实力与美国的差距日益缩小,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均势。当时两个超级大国掌握着大规模可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武器,既给人类安全带来严重的现实威胁,但也致使双方谁也不敢轻言发动核战争。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痛苦和长期冷战折磨的各国人民,发出渴望和平发展的阵阵呼声。与此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壮大,逐渐成为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积极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谋和平、求发展逐渐成为世界潮流。

面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党和国家最高决策层审时度势,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战争迫在眉睫”的旧看法,围绕国际形势新特点、新动向,及时准确做出科学严谨的政治判断。1977年9月,刚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谈到:“国际形势变化很大,许多老的概念、老的公式已不能反映现实,过去老的战略规定也不符合现实了。”同年12月,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他提出了世界战争可以延缓爆发的判断,很快成为中央领导层的共识。

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地区、各部门负责人多次出国访问,实地考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企业、高科技设施,虚心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积极主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得各级党委和政府一步步跳出传统思维窠臼,逐渐建立了对世界经济、科技等方面发展趋势的比较全面的客观认知。与此同时,世界也看到,中国在实现国内政治局面安定之后,正在重新致力于大规模现代化建设。有鉴于此,一些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为技术和闲置资金寻找出路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看好未来中国潜在的大市场,还纷纷表示愿意同中国开展贸易往来,期待在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互利共赢。日新月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党尽快作出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决断和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战略抉择。

打破僵化思想 回应时代呼声

1978年4月,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国展开。对于这一大讨论,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予以旗帜鲜明的支持。1978年9月,邓小平同志视察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等地,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不同程度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根本问题。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大军区和中央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共212人参会。会议就思想路线转变、国民经济调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等重大问题进行研讨。

针对当时经济工作中存在的急于求成倾向以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陈云传》中记述了当时陈云同志在东北组发言中谈到如何观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陈云首先讲述了1942年在延安养病时仔细研究毛泽东著作和文电的情况,认为“贯穿在里面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他进而指出,“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根据现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弄清事实呢?他说,“弄清‘实事’并不容易。为了弄清‘实事’,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就是:交换,比较,反复。”接着,他具体解释说:“所谓交换,就是通过交换意见,使认识比较全面。交换意见,不仅要听正面意见,更要听反面意见。所谓比较,一是左右的比较,例如毛主席论持久战,比较了中国和日本的情况,既反对速胜论,又反对亡国论,正确的结论是持久战;二是前后的比较,例如毛主席讲统一战线,就比较了陈独秀和王明,或者是只团结不斗争,或者是只斗争不团结,正确的结论是既团结又斗争。所谓反复,就是事情初步定了以后还要摆一摆,想一想,听一听不同意见。即使没有不同意见,还要自己设想出可能有的反对意见。我们反复进行研究,目的是弄清情况,把事情办好。”

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与会者充分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深入讨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方法途径等。

12月13日,在会议闭幕式上,邓小平同志郑重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在这篇重要文献中,邓小平同志鲜明提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他充分肯定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指出这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产生示范力量,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较快地富裕起来。这篇重要讲话,精准把握时代变革的脉搏,主动顺应时代开放的潮流,在1978年底的隆冬时节,给亿万中国人民带来了春天般的朝气与生机,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浓浓的渴望与期盼。

实行改革开放 实现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

全会决定,从1979年1月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必须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经济措施,认真着手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全会提出,应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以发挥中央部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全会要求,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并提出发展农业生产的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举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已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向着富起来的目标,义无反顾迈出坚定步伐,内蕴悠久文明的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伟大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