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如何?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科学家们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告诉了我们答案。
日前,由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组织编制的2021年度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正式发布,这项自2012年启动的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数据和决策支撑。
2021年度的报告涉及陆域、湖泊、草原、大宗粮油四个专题。“全球陆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态势”专题分析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格局和植被生长状况。从遥感监测来看,中国的水质在慢慢变好,水越来越清了。
“中国重视生态保护。得益于有效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在较大范围内呈有序恢复、向好发展态势,森林面积持续增长,植被生长状况明显改善。”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柳钦火表示,可持续发展需加强全球合作,因为全球的森林覆盖率还在下降。他介绍,2020年相比2015年,全球森林面积净减少28.41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约有88%的湖泊水位上升、水量增加,青藏高原内流区的湖泊群水位上升最为明显。
“欧亚大陆草原生态状况”专题评估了2000年至2020年欧亚大陆草原的植被状况及承载能力,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欧亚大陆草原整体变好变绿,80%以上的草原植被生产力、植被覆盖度等指标呈改善趋势,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等大部分区域草原植被状况改善明显。“欧亚大陆草原生态欠债很多,草原生态恢复任重而道远,63%的区域仍未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水平,需要全球各国携手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辛晓平说。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专题对2010年至2020年全球、重点区域、主产国及我国粮食生产和自给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我国粮食安全有保障,产量稳定,口粮基本自给。”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吴炳方表示,全球粮食产量受气候影响波动大,2012年和2018年大范围干旱都曾造成全球粮食减产;而我国农田灌溉比例高,农业灾害对作物生产影响有限,产量波动小,近十年中国大宗粮油作物产量年增长率为0.5%,形成了“南方稳产、北方优势产区集聚”的总体格局。
“中国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