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粮食安全筑牢协同保障的基石
张务锋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近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战大考中经受住了现实检验。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粮食供应链各环节协同联动,加快建设链条优化、衔接顺畅、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产购储运加销”体系,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奠定坚实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压舱石”作用。

一、加强统筹协调联动,发挥制度政策综合效应

粮食安全是一个涉及多环节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准确把握“多”与“少”、“质”与“量”、生产与流通、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国内与国外“六对关系”,打好完善粮食安全制度政策的“组合拳”,提高各项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是坚持依法治理。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和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将防范“产购储运加销”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作为重要内容,做好与乡村振兴、耕地保护、反食品浪费等涉粮法律制度衔接,实现有法可依,达到良法善治。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巩固扩大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成效,着力深化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依靠制度机制和科技手段实现全程动态实时监控和穿透式监管,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三是坚持规划引领。立足“两个大局”,编制实施“十四五”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规划,形成对未来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的精准研判和科学安排。约束性指标和重点项目一旦纳入“盘子”,就要如期交账,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四是坚持正确导向。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实行党政同责,强化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确保粮食面积、产量不掉下来,供给、市场不出问题。强化中央储备粮棉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考核,敦促承储企业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强化内控、堵塞漏洞,保证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二、提升收储调控能力,保持粮食供需动态平衡

应对粮食安全领域风险挑战,我国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和坚实的物质基础,理应也能够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充分结合起来,保持粮食市场平稳运行。要统筹抓好粮食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多措并举组织好市场化收购,推动形成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的收购格局;认真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充分发挥政策托底作用,守住“种粮卖得出”的底线,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强化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以服务宏观调控、调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为目标,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实行政府储备规模动态调整,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并根据需要适时适度增储。强化各级储备协同运作,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充分发挥吞吐调节作用。不断加强市场监测和预判预警。健全新型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准确把握国内外粮食形势,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市场信息服务。

三、突出全链贯通强化,夯实保障安全产业基础

产业强,粮食安。粮食安全与粮食产业完整性、链条紧密性、结构合理性密切相关,粮食产业链越坚韧,粮食安全基础就越牢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就越足。要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抓好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培育壮大示范市县、特色园区、骨干企业,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培育粮食产业集群,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粮食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实现“产购储运加销”有机衔接,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实施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着力推进绿色安全储粮,完善粮食标准体系,强化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促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还要加强粮食产销合作。鼓励产区、销区、平衡区签订政府间合作协议,在粮源基地、订单采购、仓储物流、加工转化、销售网络等方面深化合作,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

推动国家粮食交易平台体系转型升级,精心办好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优质特色粮油产品展销会和区域性展洽会,促进粮食供需区域平衡和季节平衡。必须坚持全链条实施节粮减损。着力提升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功能,统筹抓好粮食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减损,推广适度加工技术,鼓励发展粮食循环经济。深入开展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作用,倡导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社会风尚。

四、完善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提高运输保障效能

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是维护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首先是优化粮食物流枢纽布局。编制实施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布局和建设规划,科学布局一批关键节点和核心枢纽,形成节点支撑、枢纽引领、通道顺畅的粮食物流骨干网络。其次是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和新建扩建粮食仓储设施,大力推进高标准粮仓建设,推动粮仓分类分级管理,提高收储环节粮食品质保障能力。引导粮食加工、物流、贸易企业建设成品粮仓储设施,不断完善粮食仓储设施布局和结构。再次是提升服务保障能力。着力发展集仓储、配送、加工、贸易、质检、金融、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粮食物流(产业)园区,重点提升粮食仓储物流集装单元化、集散分拨、公铁水联运等功能,促进供应链上下游高效衔接、供需精准适配。最后是创新粮食物流方式。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仓储设施、运输工具、集装设备高效匹配和共享共用,支持具备条件的关键节点之间开行点对点散粮直达班列,提高运行效率和一体化组织水平。

五、抓住关键领域环节,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坚持居安思危,补齐短板弱项,确保储备、加工、运输和配送环环相扣、梯次补给、源源不断,守住粮食应急保障底线,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要完善粮食应急预案。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总结运用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粮食保供稳价经验,修订完善各级粮食应急预案,构建系统化、可操作的预案体系。完善动态优化机制,定期评估修订,立足实战开展演练,加强跨部门、跨层级联动,提高快速响应能力。要夯实应急保障物质基础。在落实原粮储备规模的同时,大中城市已建立规定应有供应量的成品粮储备,其他地区可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建立一定规模的成品粮库存。还要优化应急加工能力布局。从粮源、加工、物流等方面统筹考虑,量需而定,因地制宜,合理布设粮食应急加工企业,优化应急加工能力布局,与市场日供应需求相适应,做到需要时原粮快速加工、成品粮迅速投放。要保障应急调运畅通高效。加快粮食产业与应急体系融合发展,分级建立综合应急保障基地和保障中心、配送中心,基本形成由都市区“1小时”、周边城市“3小时”、城市群“5小时”构成的“全国粮食135应急保障圈”,确保应急状态下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