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12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引导超募“闲钱”更好滋养主业
李华林

超募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化定价发行的结果。可通过加快全面实行注册制步伐,拓宽资本市场入口,鼓励更多优质企业发行上市来降低资金超募比例。对上市公司来说,面对“从天而降”的巨额资金应保持定力,通过科学规划、全盘布局、善用资金来“滋养”主营业务,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

近期,新股首发出现超募甚至是巨额超募引起市场热议。自进入12月以来,A股市场多只新股出现超募,个别股票超募资金近10倍。从相关公司公告来看,不乏有公司将超募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理财产品、补充流动资金等。对此,不少投资者心生疑惑:刚上市就拿出几十亿元买理财,而不加大投入做研发,这合规合理吗?

从目前政策看,此举合规。根据《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等规定,原则上上市公司募集资金都用于主营业务,如有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可进行现金管理,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投资产品。

从企业实际情况考虑,某种程度上也合理。企业募集到超出预期的过量资金,却没有准备好相应的投资项目,短期内难以将钱全部花出去,相比激进投资的风险,暂时性地购买理财产品,不失为对资金安全负责的应急之举。相关上市公司也表示,将超募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是为了提高闲置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业绩水平,保障股东利益。

不过,如果上市公司将超额募资长期地、大比例地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既非上市公司发展最优解,也违背了投资者意愿,更不利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一方面,大部分实业上市公司缺乏专业的金融投资能力和风控能力,将巨额超募资金用于理财,有明显不确定性和风险,很可能为后期业绩“埋雷”。另一方面,这也不符合投资者投资企业的本意。目前超募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新能源、医药生物等热门行业,反映出投资者对行业和公司发展的认可,购买公司股票是看好相关业务的增长前景,而不是为了让企业购买理财产品。

进一步说,超募资金用于理财还有悖于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初衷。如果稀缺的资金被部分上市公司占用,却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出现“一边是急需资金的企业为筹资想尽办法,另一边却是巨额超募资金无处可去”的情况,那么可能会导致市场有限资源的浪费与错配。

如何避免超募资金被闲置,更好地将资金配置到优质企业、配置到真正急需的企业?应当说,超募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化定价发行的结果,不宜过分干预。但可通过加快全面实行注册制步伐,拓宽资本市场入口,鼓励更多优质企业发行上市来降低资金超募比例。一般来说,市场如果出现高比例巨额超募,往往与股票有效供应不足有一定关系,适当加快优质新股供应,能够促进新股发行定价更加合理化,有效避免资金过度集中在少部分企业的情况。

管好用好超募资金,还需券商进一步提升企业估值、项目甄别、发行承销等专业能力,一旦研判出发行人上市存在超募的可能,券商应及时建议发行人做好预案,以防出现“有钱没处花”的尴尬。

此外,还要加强对超募资金的监管。近年来,监管部门通过建制度、打补丁,积极鼓励企业将超募资金花在主营业务上。未来,还需进一步督促上市公司及时完备披露超募资金使用方向、原因、可行性等信息,并依法严惩违规挪用超募资金行为,引导企业将资金投向生产研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对上市公司来说,需要明白的是,超募在表明市场看好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对企业资金和项目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从天而降”的巨额资金,上市公司应保持定力,既要避免“乱花钱”陷入经营风险,也要防止“不花钱”造成资源浪费,应通过科学规划、全盘布局、善用资金来“滋养”主营业务,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真正借力资本市场获得长远健康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