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
——访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
本报记者 佘惠敏

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科技部将推出哪些新举措来做到“扎实落地”?

王志刚:“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七大任务之一。过去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系列科技改革任务,包括科技发展规划、各领域科技行动计划、重大改革举措工作方案,全面形成了“十四五”的开局部署,明年的工作主轴就是抓落实。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团队、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做工作,真正把优势科技资源配置到最紧迫最急需的地方,切实提高科技创新效能,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

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制定专门工作落实方案,加强整体谋划,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建立有力的任务落实机制,抓重点、攻难点、通堵点;二是加强调查研究,主动听取基层一线意见,提高调研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方式方法,有问题要及时进行动态调整,提高政策落实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加强督查问效,各项任务及时对标对表,实行清单管理,围绕目标找问题,建立考核评估机制。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记者: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您怎样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当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化有哪些主要着力点?

王志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就是能够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研队伍。总书记讲了四支力量,一是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起构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二是国家科研机构,三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四是科技领军企业。这四支力量是建制化的。这几支力量互为补充又各有侧重,共同构成国家创新能力体系。有的着重解决科学问题,重在发现问题、科学解释;有的着重解决技术问题,重在发挥科技的倍增、颠覆、黏合作用;有的着重解决工程问题,重在快速实现先进技术和成果的优先使用。

战略科技力量一定是从战略上解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问题。要转变观念,战略科技力量不是限定某个单位和个人。是不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要看干不干国家战略层面的事情,有没有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能力。我们鼓励,创新不问出身,谁能干就让谁干。战略科技力量在重大关键的时候要能承担任务。比如去年到今年这两年抗疫,科研攻关组组织了很多专家,能在科技抗疫方面真正有方案,有手段,才是战略科学家。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要放在国家创新体系大背景下系统谋划,使各支力量各就其位、统筹联动,切实把国家战略使命任务完成好履行好。一是在学科领域、任务实施、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强统筹,协同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二是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队作用,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培育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三是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渝等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动力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

把基础研究摆在更重要位置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体现了中央对于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视,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有何具体措施?

王志刚:首先在基础研究摆位上,应该摆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当前,我国面临的很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我们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就是要把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好总体设计,按照基础研究的规律,强化战略部署。

在研究内容上,既要鼓励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凝练科学问题,以科学规律、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的发现、总结、驾驭支撑高质量发展。在研究方法上,逻辑起点是提出真正的基础研究问题,这是基础研究是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否成功的前提。在评价标准上,重点看是不是总源泉、总开关,要把是否具有原创性作为根本标准,统筹考虑科学价值、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多方面衡量因素。

下一步,要对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全面落实,着重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统筹布局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体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瓶颈,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二是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造就世界级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支持培养青年科学家和后备力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三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中央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适当方式加大支持,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四是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改革基础研究评价、选题机制和激励制度,强化基础研究的原创导向和对应用科学的支撑引领作用。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学术自主权,为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研究提供更好服务,支持广大科研人员勇闯创新“无人区”。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及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等,科技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创新能力?

王志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检验企业是否成为创新的主体,主要是看企业在重大规划和任务凝练中是否发挥了出题者作用;在重点产品科研攻关中是否发挥了产学研各方的组织协调者作用;在成果转化中是否发挥了技术承接应用者作用。

政府能做的,是在法律、政策、制度、文化、社会氛围等方面,营造一个有利于科技活动和创新活动的环境。围绕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部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前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有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十三五”期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额年均增长49%,2020年减免税额超过3500亿元;高企所得税减免超过2200亿元。今年这一政策已经推广到制造业企业,并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下一步要进一步扩大普惠性政策覆盖面,将这一政策扩大到全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

二是发挥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创新高地的引领带动作用。2020年,169个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36.2%的高新技术企业和67%的科创板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强度6.8%,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50%;人均劳动生产率是全国的3倍,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是全社会平均水平的2/3;用0.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12.7%的GDP。下一步,要继续发挥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引领作用,打造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和孵化高地,培育壮大一批全球科技领军企业。

三是提高企业创新主体研发能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企业牵头承担项目占比26%,参与项目占比近70%。民口10个科技重大专项中60%以上任务有企业参与实施,在高速铁路、5G、核电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下一步,要大力提升科技领军企业的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布局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撑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要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整体研发能力,试点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单列一定比例预算资助中小企业研发活动,优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创新创业生态,支持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三年的目标和预期有哪些?科技体制改革目前最大的问题障碍在哪里?如何破解?

王志刚:改革一般是发展导向,但更多是问题导向。改革的事情要分层次,用事业留人,这是最主要的,改革围绕这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顶层设计、系统布局,推动建立了科技体制改革“四梁八柱”,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当前科技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如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不够,科技应急攻坚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科技、产业、金融融通发展存在堵点,科技评价改革和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学术生态培育和转变作风学风仍在路上。

“三年攻坚”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要瞄准痛点发力,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为抓手,以国家战略目标为方向,不断完善布局、优化结构、提高能力,构建国家创新能力体系。二是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连接通道,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和服务,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应用。三是推进科技评价改革攻坚,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使用体制机制,改进评价、服务、支持、激励政策,在履行国家使命中成就科技人才、激发主体活力。四是优化创新生态,推进简政放权,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和伦理建设。

扩大国际交往“朋友圈”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扩大国际交往“朋友圈”?

王志刚: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科技开放合作始终走在前列。科技自立自强与科技开放合作是并行不悖、辩证统一的。这是科学发展本身的要求,也是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科技贡献的一个表现。

未来,我们将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一是推进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提质升级。如积极开展中欧等科技创新高层对话,加强在科技创新规划、政策方面的沟通与交流。二是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要继续组织实施科技抗疫国际合作行动计划;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碳降碳、卫生健康、能源环境、减灾防灾和基础研究等重点领域加强双多边科技合作等。三是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大支持优秀青年学者交流力度,建设“创新丝绸之路”。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将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鼓励支持各国科学家围绕重大问题共同开展研究;鼓励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和参与国内科技计划项目研究;加快推进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提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技创新基地平台的国际合作交流水平。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