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头重头在“三农”,基础和潜力也在“三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对国内外形势复杂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守好“三农”这个战略后院。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看到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度和质量成色。回望历史,我们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这些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看到,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我们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是保障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稳定种粮农民补贴,让种粮有合理收益。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要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要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环节的粮食损耗浪费,从而切实把握主动权,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二是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三是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产业兴旺可以提供乡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这一过程中,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适宜农村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四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要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构建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土味道、承载绿色价值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体系,提升乡村振兴的“含绿量”和“含金量”,把农村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
五是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多措并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既要面向长远,加强农业科技基础研究战略布局,又要瞄准农业生产的卡脖子技术进行创新研发;既要面向实际需要,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等,也要瞄准农业生产未来发展,进行技术集成创新,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从而源源不断地为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