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旅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12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文化明珠永葆光泽
杨开新

作为收藏和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其实,历史绵长、人文繁盛的中华大地上,能被誉为明珠的博物馆又何限于一颗。它们串联、成片,各有所长,闪耀着动人的光泽,延续着民族文化血脉。

颗颗明珠需要呵护。孔子曾提出一个深刻的问题:“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1000多年后,朱熹就此做出经典回应:“典守者不得辞其过”。这其实是关于责任制的探讨,只有认识到一失万无,才能确保万无一失。精心保护文物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责,“国家宝藏”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闪失。

不过,博物馆毕竟不是单纯的库房,明珠还需要不断“活化”。只是装在匣中、束之高阁,安全或许无虞,却免不了明珠变黄。如果人们参观的兴趣大打折扣,博物馆也发挥不了应有的功能。时时勤拂拭,明珠方能绽放出新的光芒,这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各级各类博物馆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物藏品优势,将展示传播与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功能有机结合,从多角度、多侧面向广大观众揭示文物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看来,只要积极适应、创新应变,想方设法让文物活起来、会说话,博物馆就能永葆青春光泽。

随着人们对公共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长,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方式也日益需要转型。一方面是压力,公众与博物馆的互动呈现新需求、新趋势,人们希望告别老面孔、老套路,更深刻地感触沧桑历史。另一方面是机遇,有的讲解员因为鲜活的语言而成为出圈的“网红”;在各大新媒体平台,都有不少账号用音视频等形式介绍文物的前世今生,广受追捧,文创产品的销量和覆盖面也越来越大。

如今,博物馆中的一些“小字辈”和“小个头”声名鹊起,它们的藏品数量和层级或许并不起眼,但因为瞄准参观者需求,善于借助网络放大音量。看来,明珠要有灵气,而非一味追求珠光宝气,否则可能徒劳而无功,甚至适得其反。

颗颗明珠是我们的精神财富,让文物活起来将使它们更富生机,更加吸引我们“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