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广州12月2日讯(记者杨啸林)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美双方具有广泛的合作潜力。12月2日,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对话会在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期间举行。与会嘉宾就全球气候治理、中美能源转型与技术合作、碳定价与气候金融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外交部北极事务特别代表高风表示,为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取得的积极成果,各方应继续相向而行,将气候行动目标转化为具体政策。中美虽然在发展阶段、国情和国际气候责任上存在差异,但两国都在向绿色低碳转型,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应继续在气变问题上保持良好沟通合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表示,中美合作将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作出重要贡献,双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发表的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宣言为推进《巴黎协定》全面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中美应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团结合作,共建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可成为中美合作新亮点,建议尽快建立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与美方开展双边合作,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和气候技术创新,与其他国家携手一道加强减排行动,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中美两国曾在可再生能源合作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促进了双方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取得长足进步,风电、光伏发电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规模均位居世界前列。”国务院原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原理事长石定环建议,两国应建立起可再生能源合作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两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优势。
国创会副会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表示,中美同为能源消耗大国,且化石能源占比较高,在低碳转型问题上面临诸多类似挑战,比如绝大多数工业领域脱碳、电力领域低碳化等问题。中美曾在能源低碳转型方面达成较多相关协议和备忘录,特别是在新能源、建筑节能等重要领域,但往往面临执行力不足的问题。未来双方要真正实现技术进步,还需将政府间协议落实到具体的科技研发、商业投资等行动上。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表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的成就之一便是落实《巴黎协定》第6条实施细则,就建立全球碳市场制度框架基本达成协议,中美双方在协议具体落实层面还有很大合作空间。他指出,美国加州碳市场对中国碳市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当前双方加强碳市场建设合作,不仅进一步推动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务实合作,也为发展中国家建立碳市场提供了重要借鉴。
加州—中国气候研究院主任戴凡表示,当前中美研究机构正在开展的中国—加州碳市场联合研究项目,对碳市场设计、执行以及中美碳市场已有连接进行考量,将改进中国碳市场与美国加州碳市场运行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全球碳市场发展和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