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21年12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杰精神穿越时空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 王金虎

在山东济宁市金乡县王杰纪念馆内,情景再现剧《英雄壮举》通过幻影成像等技术,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1965年7月14日。当天,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在进行最后一项训练——炸药包实爆,王杰让大家围成一圈,由他做示范动作。突然,埋设炸药包的土层冒出了白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杰大喊一声“闪开”,便飞身扑向炸点。随着一声巨响,王杰倒在血泊之中,周边的人都被保护下来了。通过这样的呈现方式,英雄王杰再一次走进了观众心里。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当兵4年,10多万字的日记,真实记录了王杰成长的心路历程。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王杰生前所在连时指出:“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愿把青春献给人民”

1942年,王杰出生在金乡县城郊乡华堌村(现鱼山街道王杰村)一个农民家庭。金乡县王杰纪念馆讲解员苏倩介绍,1961年8月,为响应国家号召,刚定下婚约的王杰应征入伍。

1963年3月,王杰在部队里率先成立了学习雷锋小组,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1963年,在河北抗洪救灾中,王杰第一个冲入齐胸的水中摸索前进,身体被铁丝划出道道血痕,数次掉入高过头顶的深坑。他奋不顾身、迎难而上的劲头,给战友们极大鼓舞。在部队,争先排除哑炮的是他;爬高空、钻毛洞,在拱顶打炮眼的是他;山洪暴发时,为抢救施工器材,第一个冲上去的是他;修路运石渣要走山沟上又长又窄的木板桥,走在前头的,也是他。

“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这是王杰生前留下的话。在部队四年多,王杰只回了一次家,婚期推迟了三次。在金乡县王杰纪念馆中,他的遗物,仅包括日记本、几件衣物和必要的生活物品。

“王杰牺牲时年仅23岁,如果只想到个人安危,当时他只需要直接向后卧倒,顶多两只脚负轻伤,根本没有生命危险。他是为了掩护在场的其他同志,才奋不顾身扑上去的。”王杰纪念馆馆长童方明介绍说,王杰将军人本色浓缩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上,将此作为一种责任和担当,凝成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王杰的歌,我们唱”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50多年来,这嘹亮的歌声一直在金乡人心中回荡,王杰精神已经成为金乡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

王杰精神深深影响着羊山烈士陵园管委会原副主任李建军。1981年,李建军本可以留在县城农业局上班,可他毅然选择了环境艰苦的羊山为烈士守灵。县民政局两次想把他调到县里上班,都被他婉拒。李建军在羊山烈士陵园为烈士守灵38年,也一直在为传承和发扬王杰精神东奔西走。“我是在王杰牺牲那年出生的,我不把这看作是巧合,而是一直告诉自己,我是为传承英雄精神而生的。”李建军说:“人生价值在于奉献,每天和英烈们在一块儿,我不感到寂寞,觉得值!”2019年,李建军荣获“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称号。

“践行弘扬王杰精神,就是要干字当头,民字为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金乡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投资项目审批服务科科长王婧说。金乡县行政审批服务局组建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优的“王杰精神”服务团队,创新推行“套餐化定制、金钥匙帮办”审批工作法,强化“窗口+专班+一线”服务模式,进企业进园区,现场对接、一线办公,变企业“上门申请”为部门“上门服务”。目前已为190个企业群众提供了优质定制服务,为59个项目提供上门帮办服务,解决诉求49件。

“王杰精神穿越时空,我们始终把王杰精神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和精神源泉,并使其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金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陈胜利说,金乡县建立学习践行王杰精神的长效机制,成立金乡县王杰精神研究中心及山东省王杰精神研究会;依托王杰纪念馆等,打造金乡干部政德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参观王杰纪念馆。

为了让王杰精神代代相传,金乡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把王杰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创建了一批王杰班、王杰少先队、王杰团支部。同时,把王杰精神融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开展争创“王杰号”单位活动,推出一批王杰岗、王杰车间、王杰队伍等,使王杰精神更加贴近实际、更富时代气息。

在王杰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金乡英模人物、先进事迹层出不穷,“齐鲁时代楷模”陈新宁、救火烈士周轲、“齐鲁好少年”李目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截至目前,金乡县共有7人被评为中国好人,山东好人40人,齐鲁时代楷模10人。

“小蒜头”种出大产业

金乡是个典型的农业县。为摆脱贫困,在改革开放之初,鱼山街道崔口村党员干部发现大蒜收益较高,决定种植大蒜。由于不知道是赚是赔,很多村民不愿意种。村里党员干部带头种蒜,还给村民免费发放蒜种。在党员干部带动下,大蒜种植第一年就大获成功,1亩大蒜收益比3亩麦子还要高。

伴随大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为解决卖蒜难,金乡党员干部带领村民成立冷藏、购销公司。村里以“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将集体土地作价入股,又按照“村企合一”的方式,将村里所有企业联合成立集团公司,组建了68家子公司,形成集研发、种植、收购、冷藏、加工、出口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发展成今天的“中国大蒜第一村”。

30多年来,金乡把“小蒜头”培植成县域经济起飞、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享有“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的美誉。“金乡大蒜”品牌价值达218.19亿元,多年保持全国县级单一农产品出口创汇第一县。

位于金乡新材料产业园的凯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生物法制造长链二元酸的企业。当时,为争取让这个项目落户,金乡县招商包保干部半年时间往返上海28次,磨破了嘴、跑细了腿。现在,凯赛生物产品全球市场占有份额达到90%以上,入选山东省瞪羚标杆企业。

正是金乡广大党员干部的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像凯赛生物一样,总投资60亿元的汇能化工煤制乙二醇、18亿元的黑猫炭黑等高科技项目先后落户金乡,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持续膨胀,总投资超过700亿元。

“可以说,金乡的工业产业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新材料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食品产业园三足鼎立,都是广大干部用肩膀艰难地扛起来的,这是王杰精神在金乡的生动实践。”金乡县委书记董冰说。如今,金乡把王杰精神融入新时代改革发展事业中,紧扣建设美丽富裕幸福金乡发展定位,建立指挥部运作、挂图作战等推进机制,以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实干担当的精神状态,持续在全县掀起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工作热潮。

金乡正用务实苦干,勾勒出金乡高质量发展的“上行线”,不断用王杰精神奏响新时代的奋进曲。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