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上海,哪些是刻在你脑海中的城市记忆?是矗立在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是陆家嘴拔地而起的“天际线”,是门庭若市的南京路步行街,还是世博园?提到有关上海的记忆和想象,脑海中的思绪会不由自主地定格在建筑、街道和公园里,这些独特的物质文化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精神,使上海的城市轮廓更加清晰鲜明。
如今的上海,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可漫步的,公园是可休憩的,城市是有温度的。在这里,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既有街边巷尾的烟火气,又有摩登都市的高级感,城市文脉通过各种形式得以延续,城市记忆在各种载体中传承和发展。
换种形式游上海
申城故事多,“建筑可阅读”。
说到“建筑可阅读”,沪上百姓再熟悉不过。这项在上海已经持续了3年的文旅项目,持续推进了上海著名历史建筑对外开放,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平台等数字化技术让建筑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可见、可读、可听、可游。如今,“建筑可阅读”已经成为体验城市历史、触摸城市记忆的重要通道。
最近,“建筑可阅读”又增添新花样,一辆通体蓝色涂装的“建筑可阅读”专线巴士将五卅运动纪念碑、外白渡桥、金陵东路码头、豫园城隍庙以及东方明珠等上海经典地标建筑的游玩线路串联了起来,以“观光车+微旅游”的全新体验方式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上海的人文历史。
登上专线巴士,一踏入车厢,耳边的语音播报便开始介绍停靠站点等信息。入座后,每个座位的正前方贴有一张二维码,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巴士沿线所有的建筑名单,点击建筑便能看到文字以及语音导览信息。与一般观光车不同,这趟专线巴士在每个站点都设有导游,她们将带领乘客深入“阅读”这些经典建筑。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但你们知道吗,造型独特的东方明珠设计方案当年却差点被否决。当时,有关部门认为斜撑结构施工难度大,在国内几乎没有先例,而且球体外观不利于工艺设备布置,更倾向于传统的结构造型。”在东方明珠站,导游王燕华带领乘客走上明珠环岛的过街天桥,为大家讲述东方明珠的故事。“最终,在设计方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努力下,东方明珠方案得以通过。上海就有敢想敢做的劲头,要建一座超常规的、100年后都不会后悔的塔……”讲到这,不少游客都为这段历史拍案叫绝。从广东来沪的一对夫妻说:“城市巴士搭配导游讲解,这种形式让我们很容易就记住了东方明珠的前世今生,了解到那个年代的历史,生动有趣有新意。”
“其实,阅读建筑就是阅读上海的城市变迁,就是体验上海的城市文化,就是感受上海的城市生活。”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表示,“建筑可阅读”就是要从上海最有资源、最有优势的地方切入,锻造上海文旅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市民游客透过一幢幢优秀建筑、一片片历史街区,以近距离、慢生活、微旅行的方式,去发现“里弄小巷”的别样景致,去体验“梧桐深处”的美好生活。
换个高度看上海
J酒店上海中心位于世界第二、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顶部,这家酒店的最高楼层位于上海中心大厦120层,高度超过556米,自今年6月对外营业开始,便受到海内外消费者的高度关注。虽说“空中酒店”“上海之巅”的标签让J酒店上海中心具备天然的吸引力,但作为酒店运营方的锦江集团仍然将打造中国自主高端民族品牌酒店、创新传递上海文化和城市特色作为管理追求。
成立艺术服务部,是上海锦江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力最近一直思考的事情。如今,以J酒店上海中心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不仅在硬件上达到世界级标准,更通过高标准的管理服务和独特设计充分展现了本土文化。正因如此,规划中的艺术服务部将成为J酒店上海中心未来统筹管理和宣传酒店所蕴含的上海乃至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虽然新部门还在酝酿,但酒店内相关的城市文化类资源已经初具规模,许多设计细节都在通过酒店视角和设计语言诉说着一个崭新的上海故事。
“J酒店的品牌名称和标识蕴藏了深刻的本土文化含义。”夏力说,J品牌有3层含义:首先,J酒店标识的形状与上海市花白玉兰绽放时的花瓣造型相似,象征着上海勇为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其次,J字母是锦江集团的汉语拼音首字母,代表了酒店运营方;最后,J字母也代表着中文“杰出”的“杰”,既展示了上海的文化内涵,又融合了国际风格,体现了海纳百川的理念。
走进J酒店上海中心,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更为明显。上海锦江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市场公关总监何红说:“J酒店上海中心的一系列艺术设计和陈列,比如101层金属丝编织的罗马式穹顶、103层琉璃雕铸的中国水墨意境的祥龙、120层长达30米体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意大利马赛克壁画等,使酒店呈现出熔铸中西、优雅灵动的艺术馆氛围。”
在酒店一层的迎宾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扇高约8米、宽5米、重达15吨的红色水晶石库门。石库门代表了上海传统建筑文化,红色的雕刻门头则在光线变换中璀璨壮观。不得不赞叹,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赋予了海派石库门文化新的表达形式。
乘坐高速电梯直达101层J酒店上海中心大堂,在大堂西侧的双层玻璃幕墙上,张贴着一张特别的贴画,这幅贴画正对着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并做成了建筑群的镂空外形,辅以文字释义,透过这幅贴画便可以一一对应俯瞰外滩上的历史建筑。
“通过这幅贴画,我们会为客人讲述外滩故事。上海和平饭店藏着什么故事、海关大楼的钟声背后有何意义、上海人的外白渡桥情节……让客人通过酒店独一无二的视角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J酒店上海中心私人管家经理瓮佳函说,他们正借助酒店的视野资源让客人“换个高度看上海”。
换个空间逛上海
老机场摇身一变,成了跑道公园;曾经的中国民航发源地,如今成了百姓休闲娱乐的开放空间。这座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南部、徐汇滨江地区的龙华机场,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大型机场,建国后一度成为新中国的航空门户。龙华机场长约1830米的混凝土跑道修建于1948年,直至2011年机场关闭,其承载飞机起降的使命才正式宣告结束。
跑道,也赋予改造项目承建方西岸集团与设计单位sasaki事务所灵感,其在改造中为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设计
出多样化线性空间,将街道和公园组织成为统一的跑道系统,通过应用不同的材料、比例、地形及其活动项目,
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
漫步在这座开放式的跑道公园,记者发现园内道路采用了上升、下降及俯视地面的体验设计,让置身于公园的人想起乘坐飞机的感受。机翼形状的灯杆设计,呼应了这里的航空工业史。
“尊重城市发展历史,并且将历史与开发建设相结合并非易事。”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可央说,尊重城市历史并不是一味地保留,改造项目也不是非要做出瞻仰性、纪念性功能才叫传承,把日常使用场景与地区文化历史相结合,更能塑造出既满足百姓使用需求,又能唤醒城市记忆的空间。
“我们委托同济大学对整个地区的历史遗存进行全面梳理,形成留改拆分类方案。最终决定把原来的机场跑道全部保留作为公园主通道,局部破损跑道进行了原样修整,最终机场跑道换了一种方式延续了‘生命’。”叶可央说。事实上,徐汇滨江地区除了龙华机场以外,还有煤矿堆场、水泥厂、粮仓等工业遗迹,通过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品牌打造,市民群众加深了对区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西岸集团整体负责徐汇滨江地区的改造开发,不单单是跑道公园反映了城市发展,整个徐汇滨江地区有着诸多历史的遗存都在讲述这里的变迁。”叶可央认为,“活化”历史遗存并不一定要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才行,而是要根据实际需求让历史融入现代生活,让其能够穿越时空为现代人所用,在实际场景中活生生地用起来,从而起到了传承和激发整个地区活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