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将于11月29日至30日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行,主题为“深化中非伙伴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然肆虐的情况下,中非坚持如期办会,体现了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大陆的相互信任与支持,以及共同回答时代课题、应对世界变局的决心、勇气和担当。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集体对话、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自2000年成立以来,论坛对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中非各领域合作、增进中非人民福祉起到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对非合作与南南合作的一面旗帜。在众多国际对非洲的合作平台中,中非合作论坛成效最为突出。
中非合作论坛通过每3年一届的部长级会议以及不定期的峰会,出台中非合作新举措,深化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在论坛推动下,中非关系进入了快速、全面发展期,中非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各领域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水平。论坛从以下4个方面助力非洲复兴。
第一,中国向非洲国家开放市场,提升了非洲国家的出口贸易额。近年来,中国对非洲国家输华产品免税的范围不断变大,并重视零关税承诺的落实情况,直接拉动了中国从非洲相关国家受惠商品的进口大幅增长。例如,埃及的脐橙和葡萄、卢旺达的咖啡、肯尼亚的花卉、埃塞俄比亚的芝麻等非洲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空间逐渐扩大。得益于中非合作论坛的推动,中非贸易额及非洲对华出口额也快速提升。中国已经连续12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的地位。
第二,中国对非投资稳步提升,推动非洲国家经济发展。随着中非合作论坛日趋成熟,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已成为仅次于美国、英国和法国的非洲第四大投资来源国。截至2018年末,中国企业在非洲地区的52个国家开展投资,投资覆盖率为86.7%,设立的境外企业超过3600家。中国对非洲投资合作现已涵盖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等多个领域。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带去了适合非洲当地发展的技术,增强了非洲国家自主建设的能力。截至2019年2月,中非发展基金累计对非洲36个国家的92个项目决策投资46亿美元,涉及装备制造、基础设施、能源矿产、金融等领域,带动非洲国家约100万人口就业。截至2018年底,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已经批准17个投资项目,实际投资额1444亿美元,涉及或撬动项目总投资额近100亿美元。
第三,中国对非工程承包,促进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了非洲经济发展,基础设施领域合作成为中非合作的优先领域。历届论坛都重视中非双方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出台的文件也多次强调基础设施对于非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中方企业参与到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非洲成为中国在海外的第二大工程承包地,中国也成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的建设者。来自中国的资金、设备和技术有效降低了非洲国家建设成本,使非洲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逐步得以改善。德勤公司公布的《2019年非洲基础建设市场动态》显示,2019年非洲有20.4%的项目由中国出资,这一比例仅次于非洲国家政府(22.8%);中国承建了31%的项目,是非洲基础建设市场最大的承建者。
第四,中国对非援助成果显著。中国对非洲的援助真诚无私,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干涉非洲国家的内部事务。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国向非洲提供了债务减免、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培训、医疗和农业专家派遣等一系列领域的援助。在人力资源领域的援助方面,中国通过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政府奖学金、鲁班工坊等方式为非洲培训了大量人才。中国提供的援助均从非洲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出发,通过友好协商确定项目并实施,非洲国家和人民从中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有力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当前,中非合作既面临着国际格局变动、中非依存度增加和非洲经济转型的机遇,也面临大国在非洲竞争加剧、全球性问题凸显和中非合作存在一些问题等挑战。继续办好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双方的共识。本次会议预计将通过4份文件,即《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达喀尔宣言》《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以及《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这些文件将全面阐述新形势下中国对非洲政策新理念、新主张、新举措,以指导今后一段时期中非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文件将有力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对非合作的“真实亲诚”四字箴言以及正确义利观等对非合作的新思想。
非洲与中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在国际舞台上与中国相互理解尊重。在此轮世界格局调整中,非洲国际地位明显上升,出现新兴大国走进非洲以及传统大国重返非洲而掀起一股“非洲热”的情势。中国正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相信未来中非经贸关系必将成为大变局下的一抹亮色。期待本次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能够出台更多经贸政策,引领更高质量中非合作,助力后疫情时代非洲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