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财金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11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券商研报不能“拍脑袋”
马春阳

因一份研报,近日,国信证券3名分析师被深圳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在该研报中,分析师预测某家上市公司2060年某项业务营收体量约为1500亿元至2000亿元,中枢将达到1714亿元;对应的净利润中枢为171亿元。观点一出,市场哗然,有投资者戏称分析师开了“天眼”。深圳证监局认为,该份研报对上市公司营收的预测存在部分假设不够审慎,分析逻辑不够严谨。

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标的公司充分尽调和财务分析,一份审慎的券商研报最多也只会对标的公司未来5年的情况进行预测分析,这或许还有些价值和可信度。但对40年后进行预测,无疑有随意臆测、信口开河之嫌。分析师撰写这样的研报,显然有“拍脑袋”的嫌疑,违背了证券研报应当合规、客观、专业、审慎、分析结论应具有合理依据的规定,同时还对券商自身声誉造成不小的损害,让投资者看了笑话。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拍脑袋”的券商研报并非个例。近几个月,多地证监局在研究报告质量管控方面加大监管力度,下发了多份警示函或采取了监管谈话措施。具体看,研报存在的普遍问题包括研报分析不够客观、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查不到位等。

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中介机构,券商既是证券交易经纪人,也是企业IPO过程中的保荐机构,还是提供研究服务的专业机构,但也正是这种多重角色,导致券商分析师在工作中可能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以至于研报的客观性难以保证。

举例来看,当一家券商对自己的客户公司作出研报分析时,通常会作出乐观的预测,道理很简单,谁都不想因为一份负面研报而丢了客户。此外,乐观正向的预测通常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交易,从而带来更多的佣金收入。

对于如何提高券商研报质量,一方面需要券商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制度,促使研究业务回归研究本源;另一方面更需要监管层进一步加强外部监督,提高违规成本。

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杜绝“拍脑袋”研报的出现。目前,部分券商内控体系仍然不健全,导致合规监管不及时,不到位。券商应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流程,建立健全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切实提升内控有效性,把好自家研报的质量出口关,建立内部“防火墙”,给分析师创造出保持独立性与客观性的空间,让分析师把精力都用于研究上,让研报的科学性、专业性真正体现。

要强化外部行政监管,对于“拍脑袋”研报的署名分析师应采取更为严厉的惩处措施。除了通过出具警示函、谈话等方式予以监管之外,出现重大错误的研究员,甚至可以取消其从业资格。对于相关券商,则除了给予警告、批评等行政监管措施,还可在评级时给予降级处理,如果存在违法犯罪行为的,要依法从严追究其刑事责任,并赔偿投资者损失。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