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生态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护赛里木湖蓝
本报记者 马呈忠

“世界上有一种蓝,叫赛里木湖蓝。”新疆赛里木湖,湖水蔚蓝、清澈碧透,与遥远雪山共一色。游客们在饱览湖光山色时,还不时地通过手机“小屏”与远方亲人共享美景。

赛里木湖景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阿地力哈子·木哈提像往常一样驱车行驶在景区南门附近30公里的路段上,做好一项项琐碎细小的工作。“不能让游客乱扔垃圾,禁止车辆碾压草场。”阿地力哈子眼中有美景、心中有执念,“美丽的赛里木湖又回来了,要好好守护她。”

赛里木湖湖面海拔超过2000米,湖泊面积约458平方公里,这座高原湖泊湖水清透、景色优美,古称“净海”。

“小时候在那边放牧,牛羊卧在草里都看不到头。”阿地力哈子手指的北面雪山下,是他从小牧羊的草场,“后来到草场的人畜越来越多,牧草只能长到脚踝那么高,裸露的地方多了,湖水也不清了”。

作为干旱内陆区高原封闭湖,赛里木湖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十分脆弱。2002年前后,赛里木湖景区植被亩产草量下降,近湖区域荒漠化加剧,特别是环湖区50米到500米范围内土地荒漠化严重。核心区实际载畜量超过可承载量,环境整治迫在眉睫。

为了让赛里木湖重回草绿水清的“高颜值”,当地政府在湖区实施禁牧。“不能到夏草场放牧,牛怎么办?羊怎么办?”拥有400多只羊的阿地力哈子一度十分困惑。在政策扶持下,阿地力哈子家的500多亩草场划入禁牧范围,国家每年给予每亩55元的草场补助。2012年至今赛里木湖已累计实施禁牧50万亩。

禁牧政策实现了人退、畜退。90多公里的环湖公路让车辆不再践踏草原;赛马场建到了博乐市;拆除了违规建筑、取缔了不达标游船……

在赛里木湖的克勒涌珠景点,游客争相与嬉戏的天鹅合影。“湖区南边雨水足,播撒草种就能慢慢恢复草场;东边干旱,除了播撒草种,还要上喷灌系统。”赛里木湖管委会资源环境管理局林业工程师阿布都瓦力·阿布力孜正在查看岸边草势:“目前,赛里木景区已累积完成5万多亩裸露地块植被恢复,恢复率接近100%。”

2013年12月,赛里木湖成为全国15个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支持的湖泊之一,确定了生态保护与修复、污染防治、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5大类重点工程;加大生态固岸工程建设力度,有效防止湖水冲蚀造成湖岸坍塌泥沙入湖;打出坚持源头防治,加强赛里木湖流域内污染源治理工作等一系列“组合拳”。

如今,赛里木湖又恢复往日美景,湖体整体水质保持Ⅱ类标准,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按照“区内游,区外住”保护性发展原则,赛里木湖风景区综合服务基地建在了景区外围东侧,为保护景区内的生态环境,还在基地绿化种树5万余棵。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颁布实施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赛里木湖保护条例》,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植入景区各项工作中。

放下马鞭的牧民又在赛里木湖开启了新生活。“上班包吃住,两口子上班一年有5万元的收入,生活像风景一样美好,”阿地力哈子说,“在旅游淡季,每天收入可观,旺季会更好。”

家住伊宁市的马海龙,将过去在湖边放牧的15峰骆驼驯化为“骑乘明星”。看着游客骑骆驼拍照,他开心地说:“过去吃草的骆驼也成了风景中的风景。”

“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做好景区开发。”新疆赛里木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何强说,景区大巴、区间车、游船、取暖等动力来源都是清洁电力;生态厕所排污用车辆运出景区外处理,不让一滴废污水留在景区;牧民马队、驼队成为景区里的风景线。

“现在平均每天游客量在4000至5000人。在旅游旺季时,我们还要增加人手来提高服务水平。”何强说,景区深入推进智慧旅游,开设了“一部手机游赛湖”微信公众号,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