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乔金亮 李芃达 康琼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10月16日,由经济日报社主办的2021乡村振兴高层论坛在北京举办。
与会专家表示,脱贫攻坚是聚焦贫困农村、贫困农民开展的历史性行动,乡村振兴是面向全国农村、全体农民实施的战略性举措,两者一脉相承、紧密联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振兴。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使无数人改善了生活、实现了梦想、成就了幸福,使广大脱贫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关键性贡献。”国家乡村振兴局规划财务司司长黄艳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巩固拓展成果是脱贫攻坚的“后半篇文章”,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绝不能出现规模性返贫,这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有关部门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对重点监测对象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跟踪收支变动、“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及时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
碧桂园集团党委副书记、集团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国强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李静介绍,在脱贫攻坚阶段,碧桂园和国强公益基金会把扶贫作为主业之一,已累计参与社会慈善捐款超90亿元,助力全国16省57县超49万人脱贫;还通过帮助乡村落地产业模块,并以产业模块产生的效益持续反哺乡村公用事业,走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姜长云表示,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的关键所在,要跳出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的思维局限,推进农业和乡村产业适地适度发展。乡村产业发展要注意消费需求分化、消费市场细分趋势。
“宁咬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姜长云说,随着全国人口总量高峰的到来和人口老龄化提速,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做好稳量提质增效的文章。乡村特色产业要加快发展根植于本土经济、彰显地域特色和多重价值的产业体系,因类制宜、精准施策,真正将“愿景”转化为“风景”。
数字技术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研究院董事总经理吴慧敏表示,近年来农村数字经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户移动端触网率显著提升。数据要素有效贯通农村一二三产业。2020年,农村网络零售额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已超过全国水平。
黄艳认为,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种养业向前后端延伸、向上下游拓展,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吴慧敏说,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缓解了偏远地区人民群众看病难的困境。建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数字技能的职业教育,深化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的运用,推进城乡数字化协同的公共服务分工,构建良性数字生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说,当前,基层干部各项能力水平提升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把提升基层推进乡村振兴能力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构建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推进乡村振兴能力的培训体系,积极实施新时代基层干部乡村振兴能力提升项目工程和计划;完善基层乡村振兴推进体制机制,为基层干部提升推进乡村振兴能力奠定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