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交通高质量发展提升供需适配性
宿凤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经济循环体系中的供给和需求起始于初始资源、终于消费市场,链路上下游各个环节之间互为供需,其中,交通运输贯穿全循环过程,是供需对接的桥梁和纽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发挥好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和引导作用,在多维度上优化供需结构,形成相对稳定的供需适配关系,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

我国具备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而要将这个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建设统一大市场,就要把不同地区的经济联系起来,在空间意义上实现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动态适配,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交通运输作为供需适配区位影响的主要因素,应适应、引导供给对需求的空间适配性,防止经济供需空间错位,提升供需空间布局的紧密联系,满足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运输、上游中间产品向下游发送、终端产品向终端需求传送等运输要求。

优化国内国际交通运输大通道。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的“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进口大宗商品主要依托海上运输通道完成,国际陆上通道也得到逐步拓展。下阶段要加大力度在中西部建设东西向、南北向高速铁路通道,释放既有铁路通道的货运能力,以强化国内大通道适配国内大循环的能力,并实现与国际大通道的顺畅衔接。同时,还要加快打造全方位、多元化的国际运输大通道格局,以东盟、欧盟等为重点,积极培育大纵深的陆上国际运输大通道。

加快城市群一体化交通发展。要加快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衔接与发展,支持城市群的产业集聚、合理分工和消费互通。要看到,产业链上游向下游发送中间产品,有的依托大通道完成,有的则密集布局在城市群内,需要发达的城市间交通支撑。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消费主体人口不断向城市群集中,城市群成为终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连接的主要空间体现形式。因此,要根据城市群的规模体量、群内城市联系紧密度等,掌握交通发展节奏,打造强大的都市交通核、延展的交通轴和扁平化的辐射交通圈,满足大规模、高密度、全方位的运输需求。城市群要积极发展智能化技术平台,优化枢纽运输组织,发展快速分布式网络化交通,以更好适应城市群内客货高密度运输需求。

(二)

中央提出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要求。“畅通”要求在时间维度上缩小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时间差、提升时间确定性,优化供需动态适配性。交通运输是影响供需之间时间差的重要因素,要缩短客货运输行程时间、提升运输效率和时间确定性,通过物流、客流和信息流的稳定交换,结合仓储、配送、信息服务等实现运输提速、可靠性提升。

切实提高交通运输速度,持续完善运输服务网络。要继续下力气提升机场、高铁和高速公路等发展质量,持续完善航线、高铁等中高速运输服务网络。同时,还应积极推动更为快速的交通新方式的研发应用,以枢纽为抓手推动多重网络一体化发展,结合智能化、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泛在应用,降低运输链复杂度,顺畅运输组织,优化枢纽客货中转效率,提升全程客货移动速度。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交通通道,实现交通运输的安全稳定供给。在这一过程中,要丰富交通通道供给,提高通道路径、方向、方式等多种选择性,提升交通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韧性,以应对多种需求和可能的突发事件,确保旅客和货物及时稳定到达。应进一步发挥中欧班列的独特物流优势,提升其在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作用,与海上航运网形成陆海统筹物流网络,切实提升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能力和水平,提高东中西部、南北方之间的跨区域客货运输通道能力。

推动仓储系统和信息平台协同运行,提升交通运输的整体效能。根据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不同货物的物流需求,通过国内物流枢纽和海外仓的合理布局,科学调配仓储时间和运输时耗,实现及时、稳定、持续、经济的货物供给,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依托各类物流信息平台,密切国内物流枢纽与海外仓之间的运行协同关系,便于实时掌握交通运输动态,优化运输组织,切实提升供需对接的可预期性和实时可获得性。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价值维度上,要形成更多与消费需求、消费能力相适应的有效供给,满足多元化、高端化、个性化需求,提升供需的价值适配性。一般来说,交通运输的价值大多是作为追加价值转移到所运商品中去或作为个人消费被消耗,赋予供给侧新增价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通过降低运输成本,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多种速度、品质与价格更为匹配的运输服务,更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以降低运输成本。要完善运输枢纽布局和优化运行组织功能,在枢纽节点实现铁路、水运等网络化运输资源和公路细分运输服务市场的有机衔接,以多式联运推动公转水、公转铁,以水运、铁路运输对接各种联运、分拨、快递、快运和供应链服务的需要,实现整、零需求的高效转换与规模化组织特征之间的融合匹配,适应分布式供给和分散化需求等发展要求。

降低管理费用以实现运输成本合理化。要进一步合理化各种运输成本,关键就在于建立公平开放规范的统一大市场,简化审批、规范收费、优化监管、建立标准,切实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以中欧班列为例,应根据各地货源规模等具体情况,可考虑在每个区域发展1个至2个班列始发集结地,鼓励周边货物向集结地集中或发展班列经停,明确补贴政策逐步退出市场的要求和时间表,更好实现运输成本合理化。

发展高端服务以提升交通运输品质。要以高价值的供给匹配高价值的需求,就要着力发展更快速、更安全、更优质的高端运输服务。要根据我国航空运输组织合理化和城市群都市圈产业分工深化、消费提升的需要,深入研究大城市建设第二、第三机场的必要性,科学发展高铁快运、跨国班列、城际轨道等,推动观光列车、房车营地、国家步道、山地自行车道等发展。从培育“全出行链”和“全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以完善服务链条和价值增值为基本方向,实现运输服务与信息、物流、仓储、商贸、金融、保险、农业、制造、旅游、餐饮等融合发展,更好满足和激发客户消费新需求,形成新型运输服务生态圈。

降低生态成本以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言,要综合考虑生态成本,加大投入推动绿色载运装备和能源燃料的大规模应用,提高铁路、水运和公共交通等低碳运输方式的结构占比,推动移动互联网、智慧物流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组织的融合应用,以降低生态成本,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总之,在我国生产、消费空间格局发生变革的大背景下,要加快发展完善的网络布局、高效的运输体系、高品质的运输产品,从空间、时间、价值上对经济体系的供需适配和高效运行产生积极影响,努力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