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国际副刊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21年10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辛种瓜
张 保

“到哪儿了?把位置发来看看。”

“很近了,前面右转。”

“就这里,拐,就这里。”

即便有小辛的“人工导航”,50多公里的路程,笔者还是花了一个半小时。

小辛大名辛涛。他的农庄位于柬埔寨西南海港省份西哈努克省的远郊。沿途的主路虽是国道,但在重型车辆的碾压和雨水的冲刷下早已变得坑坑洼洼。进村的土路泥泞难行,而且沿路没有标识,笔者只能按照辛涛发来的定位摸索着前进,遇到“疑似”路口就拍照发给他确认。终于,一番磕磕绊绊之后,找到了那条树木掩映、通往山脚的村道。

圆脸、短发、单眼皮、身材壮实,T恤加短裤,配上晒得黑黑的皮肤,浑身透着股干练利落的劲儿—车刚停到农庄对面的田里,小辛就迎了上来。“车停这儿就行,不用锁,这里没什么人。”他一边吓退几只看家的小狗,一边热情地把笔者往院子里引。

小辛本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国内当过10年老师。当时,他从在柬投资建厂的朋友那里得知,柬埔寨蔬菜大量依靠进口,中国蔬菜的价格更是贵得离谱。这让来自蔬菜大省山东的他有些困惑。

2018年6月,小辛和朋友一起到柬埔寨考察。彼时柬埔寨最热门的投资目的地—西哈努克省“炒地”成风,财富效应惊人。可小辛却一门心思要种菜。为了摸清市场,他凌晨三四点就跟着菜贩去贩菜,走访种植大户,查询相关资料。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他发现,当地人吃的蔬菜大多从越南、泰国进口,由于运输原因,很多菜在摆出来卖的那一刻已经不够新鲜了。不过,相对于新鲜程度,大多数民众对价格更加敏感,所以也不太计较。后来,随着外国游客大量涌入,新鲜蔬菜需求量大涨,随之涨起来的还有价格。

看准机会的小辛决定辞去国内的工作,到外面去闯一闯。与他同行的,还有两位来自中国山东莘县的种菜老手。

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顺利。大家虽然种菜经验都很丰富,但毕竟只熟悉家乡的情况,到了柬埔寨,人也好、菜也好,全都水土不服。

按照小辛的说法,柬埔寨虽然土地多、日照长、雨水足,特别适宜种植芒果、香蕉等水果,但并不适合种菜。而且,当地的其他环境要素也与国内有很大不同,连病虫害都不一样。

为了攻克难题,小辛经常和两位老乡研讨到深夜。“我们是实干派。虽然什么都和国内不一样,但是种地就是种地,本质是不会变的。只要不停地试,一定能找到办法。”

经过两年的不断尝试,他们逐渐摸着了门道,并决定加大投资力度,改租为购,在这个偏僻的乡下购置了2公顷多的土地。考虑到亩产效益,他们将种植方向从蔬菜调整为甜瓜。

“我们现在种的是羊角蜜,口感糯甜,已经供不应求了。不少客户甚至直接‘堵上门来’,要求购买棚里所有的瓜。”小辛无可奈何的表情里洋溢着满满的傲娇。

辛涛不太担心竞争。“我们的瓜与其他进口瓜的价格大体持平。不过,因为是本地种植,必然更新鲜,配送也更快。而且,其他本地种植户要赶上我们也需要一定时间。”小辛笑道,“等他们大规模种的时候,我们就改种别的,目前我们已经有好几个储备品种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