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杭州市第二次集中供地的10宗竞品质地块全部流拍。前两天,广州24宗集中供地也有8宗流拍。一夜之间,土地市场似乎已是冰火两重天。今年第一次土地集中供应时,这两个城市地块可都热得很,当时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竞拍激烈、溢价率高,不少企业为提高成功率,还换“马甲”抢地。
原本热抢的土地出现流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现在房地产企业发展之困。第二次集中供地为稳定地价,各地纷纷给竞拍政策打上“补丁”。以杭州为例,几个关键之处都直击房企痛点。
一是拿地资金审查,规定相当细致,不仅要求竞得人股东不得违规对其提供借款等融资便利,还要求竞得人不得直接或间接使用金融机构各类融资资金,不可使用上下游企业借款或预付款,不得用其他自然人、法人等借款等。
这一招,相当于把大部分房地产企业拦住了。前些年,房企靠高负债运营,拿地资金也多是曲线得来,现在政策趋紧,也就不敢也没有钱大举拿地了。
二是购地资格审查又细又严,要求竞买人要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且持有1年以上。这就把很多突击注册公司抢地的企业拒之门外了。
此外,这些地块都要求实行现房销售,通过竣工备案等手续并通过政府的履约监管核验才可销售,这无疑把房地产企业的开发周期拉长,使得快进快出的房地产企业原有运作模式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