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9月12日,为适应新中国工业发展和煤炭基地建设的需要,经国家批准,山东省枣庄市由地辖市改为省辖市,枣庄开始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建市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枣庄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吹响了“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攻坚号角,奋力向新时代现代化强市迈进。
砥砺沧桑一甲子,春华秋实六十年。
脱胎换骨强实力。今天的枣庄,全力推动城市转型,2007年率先实施小水泥、小火电爆破拆除;2009年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2015年关闭全部30万吨以下小煤矿。2018年以来,连续3年获得全国资源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等次,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8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接近40%,“四新”经济占比达到27%,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正在蓄力远航。
统筹城乡齐发展。今天的枣庄,城市规模从不足10平方公里扩大到221平方公里,2004年完成市政中心西移,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新框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1%提高到59%。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荣誉称号;农村发展日新月异,连续获得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增活力。今天的枣庄,民营企业成为发展的主力,拥有外资企业233家,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不足1000万元,发展到2020年263.8亿元。2个国家、5个省级开发区的框架基本形成,专业园区、特色园区星罗棋布,园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改善民生聚人心。今天的枣庄,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事业持续进步,社会大局持续稳定。2010年8月2日,枣庄首条快速公交线路B1线开通试运行,目前,全市所有区(市)全部开通,通车里程达到250多公里,成为全国较长的快速公交运行线路网。枣庄聚力打好生态环保攻坚战,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建成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498个。
担当作为谋发展。今天的枣庄,各级党组织围绕“先把经济搞上去”和“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强化大干的意识,坚定“干”的方向,把握“干”的重点,提高“干”的标准,凝聚“干”的合力,以党的建设新成效引领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在项目招引、落地、建设上,一个又一个“枣庄速度”被改写。
打造中国北方“锂电之都”
昔日“一煤独大”的“煤城”枣庄,如今锂电产业“异军突起”。2021年以来,又有一批锂电产业大项目、好项目相继与枣庄结缘。4月,总投资30亿元的金彭智能新能源电动车制造基地项目开工;9月10日,吉利欣旺达投资50亿元,年产80万台套混动力电池项目开工;投资70亿元的保力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园项目正在进行配套设施改造;8月,枣庄锂电产业集群成为山东省4个入选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名单的产业集群之一。枣庄市国家锂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被国际电工委员会批准为CB计划认可实验室(CBTL),正式进入国际标准化实验室序列……上半年,枣庄锂电产业增加值增长39.5%,实现营业收入约10亿元。枣庄正加足马力抢占锂电产业制高点,全力打造中国北方“锂电之都”。
目前,枣庄市已形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PACK组装、动力电池系统集成、终端应用、拆解回收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具备了产业集聚优势。枣庄已拥有锂电科研平台13个,其中国家平台1个,省级平台5个,市级平台7个。累计申请锂电相关专利969项,获批专利698项(其中发明专利123项)。根据锂电产业发展的现状,枣庄市谋划了“1+3”的布局:“一基地”,枣庄高新区布局锂电产业龙头企业聚集的锂电产业基地;“三区”,滕州市、薛城区、台儿庄区作为锂电池配套产业区。
在培育产业链重点环节的同时,枣庄市锚定锂电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加大向锂电池终端应用延伸力度。“十四五”期间,枣庄将聚焦储能电池、轻动力电池和固态电池产业,加速完善锂电产业链,争取2025年锂电产值达到800亿元,书写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枣庄模式”。
构建“6+3”现代产业体系:即以发展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高质高效农业、新型商贸物流业、特色文旅康养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塑工业新优势
作为1961年建市的山东省第4个省辖市,枣庄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是重要的老工业城市、能源基地。为进一步推动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枣庄市作出了“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重大决策部署,吹响了“大抓工业、抓大产业”的奋进号角。构建“6+3”现代产业体系,打造“2121”产业“雁群”;1月至8月,新签约亿元及以上项目632个,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307个;231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1.6%。
大抓工业 抓大产业
项目兴则经济兴,项目强则枣庄强。枣庄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牛鼻子”,积极构建以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先进制造业和高质高效农业、新型商贸物流业、特色文旅康养业为主体的“6+3”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高端装备和高端化工2个千亿级、新材料1个五百亿级、新能源和新医药2个三百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2121”产业雁阵。
1月至7月,枣庄“6+3”产业增加值增长24.9%,六大先进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的比重由2020年底的38.2%提升到46.3%。前8个月,231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1.6%。
招大引外 招新引高
枣庄市精准绘制产业图谱,着力强化沿链招商,引进了一大批“建链、强链、补链”项目。1月至8月,全市新引进工业项目377个、总投资2567亿元。
枣庄实施英才集聚工程,先后开展“枣庄英才”评选6批、遴选创新创业人才148人。连续举办两届“创业枣庄·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吸引人才带资本、带技术、带项目到枣庄市创新创业,近两年共吸引22个项目成功落地。深入实施柔性引才计划,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累计柔性引进各级各类专家人才483人。其中,1月至8月引进高端人才101人,工业领域占比91%,40岁以下占比59%。
在强有力的“双招双引”措施下,1月至8月,枣庄市新签约亿元及以上项目632个、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307个;积极促成与国内外500强企业、大型央企民企和产业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111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名单,项目总数、投资总额均创历史新高。
目前,枣庄市正在持续深化与中建材、中科院、广药集团等企业院所的战略合作,高标准建设中国兽药谷、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全力打造长三角高端制造业转移示范基地、全国闲置品循环链示范区,枣庄“双招双引”的特色品牌愈来愈亮。
大干快干 会干敢干
眼下,枣庄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投资“洼地”,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奋力奔跑在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征途中。
市级领导领衔抓重大改革事项,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揭榜推进”机制,《“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的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方案》等“双20条”措施,金融支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的22条指导意见,“企呼枣(早)应、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密集出台的制度和措施,彰显了枣庄市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胆识勇气和责任担当。
目前,枣庄市政务环境更加高效透明。50个行业“一业一证”改革全覆盖,办事环节、申请材料、审批时间均压减70%以上,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全市政务信息系统上云率、全市域电子政务外网均达到全覆盖,“掌上亮证”在政务服务、行政执法、社会化服务中落地应用达到246项。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网站共公开政府信息21339条、办理依申请公开556件,政策文件全部解读。
服务环境更加优质便捷。依托政务服务热线、政府网站和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专线,广泛收集、扎口办理企业反映问题。今年以来,共受理企业诉求11075件,全部按时办结,满意率达98%以上。
枣庄市创新实施的“揭榜推进”机制,率先突破56项重点改革任务和12项原创性项目,石榴国家种质资源库建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做法、“榴乡诉递”模式等改革经验获上级肯定。尤其是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召开2021中国(枣庄)资本赋能大会,出台支持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举措,推动金融活水充分涌流。
奋斗成就梦想,实干铸就辉煌。1月至7月,枣庄税收收入增长27.4%,增幅位居山东省第3位。规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长39.4%,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6.8%,工业利润增长156.1%。
站在新起点,枣庄市只争朝夕再出发,奋力蹚出转型升级、换道超车的枣庄路径,精心打造生态宜居、现代智慧的品质城市,携手共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倾力写好温暖厚重、幸福满满的民生答卷。全力打造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示范市、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市、运河文化带生态宜居市、鲁南门户枢纽市、京沪廊道智能制造高地,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数据来源:枣庄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