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选择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市场主体数量较多的城市,聚焦市场主体和群众关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这既是对这些城市过往努力的肯定,更对提升营商环境这一重要城市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营商环境听起来很“硬”,城市软实力看上去很“软”,两者似乎不搭。实际上,营商环境就是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初到一座城市的创业者,不仅关心行政审批方不方便、快不快捷,还关心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否便利舒适……一句话,城市生活是否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也决定着这座城市有没有吸引力,能不能让创业者来了就不愿走。
因此,不能把城市软实力仅仅理解为文化上的软实力,无论是资源整合还是人才集聚,都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这同样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涵。今年1月至7月,上海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917家,同比增长33.8%;上海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6家、外资研发中心15家,累计分别达到807家和496家。数字背后彰显的是上海城市软实力很“硬”、营商环境很“软”,正是这样的营商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主体“爱上”了上海。
如今,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这一城市软实力,还要在两件事上下真功夫。
首先要提升制度软实力。城市软实力提升带来的不仅是创业环境的改变,更有城市口碑和吸引力的提升。说到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市场资源能够集中到更有利于发展的地方来。所以,要把制度创新作为主攻方向,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更加良好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制度环境软实力。要立足更高站位,横向纵向比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对标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对标自身改革进展实际成效,主动找差距、找不足,虚心学习借鉴他人之长,尽快把短板补上,推动制度建设持续提升。
其次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软实力。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要包容审慎,让政府各部门的监管和服务更精准、更贴心,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用部门的“辛苦指数”换来企业的“幸福指数”。
“政策措施千万条,企业感受第一条”。提升营商环境这一城市软实力,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这是日积月累、长期付出的结果,需要继续精心维护、倍加珍惜。各地还应拿出更多办法,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打造出新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