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9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微企业仍处稳健复苏阶段
孙文凯

2021年8月,反映小微企业整体运行态势的“经济日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在连续17个月稳中有升后稍降0.1个点,整体看小微企业运行仍然保持平稳。

从各分项指数看,市场、绩效、扩张、信心、风险指数各下降0.1个点,采购指数下降最大,达0.2个点,融资指数与前月持平,成本指数上升0.1个点。市场指数下降主要是因为各行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呈不同程度下降。受企业利润下降影响,绩效指数也普遍微降。采购指数下降较大,主要是由于企业原材料采购量下降。风险指数下降是由于各行业小微企业资金周转速度下降和回款周期延长。扩张指数下降是新增投资和雇员减少所致。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是,融资指数保持高位运行,特别是制造业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持续好转,融资需求增加而融资难度下降。

从区域指数看,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和西北地区指数各下降0.1个点,西南地区指数与前月持平。西南地区甚至在扩张、采购、市场和绩效指数均未下降的情况下,成本指数有所改善,且信心指数提高。

从行业指数看,除农林牧渔业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与前月持平外,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其他服务业均下降0.1个点,交通运输业和住宿餐饮业均下降0.2个点。

8月小微指数回落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宏观经济恢复尚不稳固。从近几个月数据看,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但生产消费增速均呈下降态势,市场需求仍然不足。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虽然在景气临界之上,但已经连续五个月下降。小型企业PMI连续四个月在景气线下,8月小型企业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低于临界点。二是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给市场带来较大冲击。从各省数据看,受疫情影响省份小微指数普遍出现下降。8月旅游和消费不及预期,尤其是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分行业小微指数显示这两个行业指数各下降0.2个点,是下降最大的行业。三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大企业成本压力,挤压企业利润。自今年年初以来,生产者物价指数(PPI)超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且近期差距拉大。由于能源、有色金属等价格上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快于生活资料价格,缺乏议价能力的小微企业短期经营压力较大。四是部分地区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影响持续。河南7月下旬发生的大暴雨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超千亿元,虽然地方政府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但企业至今尚未完全恢复。河南省小微企业运行指数各分项指数全面下降,绩效指数下降最多。

小微指数已经连续一年多平稳上升,各分项指数持续好转,但由于内外部环境尚不稳定,预计小微指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出现波动,长期有望随经济恢复走强。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特别是美元过度宽松以及以美元计价。从当前趋势看,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因素短期仍将持续。首先,由于疫情影响和失业率仍然较高,美国短期内不会启动缩减购债计划,货币供应速度仍然较快。其次,全球产能将继续恢复,大宗商品需求动力正逐渐从中国转向美欧,需求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再次,我国国内产业政策也将影响相关原料价格。但从长期看,这些因素将恢复正常,企业主要面临短期成本压力。

疫情和突发事件对企业影响相对较小。从7月底至今,各地已采取严格防疫措施,虽然防控手段短期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但有助于经济快速复苏,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预计将较快恢复。而洪水、台风等突发事件对企业的影响,从历史经验看不会持续太久。

据调研,部分小微企业已采取提高产品销售价格、压低各项经营成本、协商原料长期价格等措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小微企业主也希望政府管控原料价格、协助对接产销、进一步强化融资优惠、维持减免房租等优惠政策。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利用大数据等手段优化疫情防控。在可控条件下合理放松对会议、旅游出行、餐饮等经济活动的限制,促进相关产业恢复,对受疫情影响明显的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企业适当给予补贴。

第二,建议短期更灵活调整人民币汇率,提高升值速度。对于进口—加工—出口型的国内企业,汇率升值不会影响企业运营;对于内销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则会降低成本。长期看,要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对于采购量大的商品要采用协议价或以人民币计价,提高大宗商品定价能力。

第三,协调上中下游企业,通过协议合理分担成本上升压力。在宁波调查发现,通过协议,大企业利用金融套期保值与小企业在原料、生产销售方面进行合作,稳定了中小企业经营。

第四,增强中小微企业议价能力。引导中小微企业强化创新意识,加强技术革新促进企业转型,压减生产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调研发现,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议价能力和转嫁成本能力明显更强。当前,我国培育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已经初见成效,要整合各方力量做深、做实中小企业服务,确保各项政策切实落地。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