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旅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9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门口邂逅书店
本报记者 杨学聪 韩秉志

一大早,北京隆福大厦还没开门,就有年长的叔叔阿姨坐在门口长椅上等候。不为促销、也不为活动,他们直奔着大厦一层的特色书店——更读书社而来。馆店结合、陈设前卫、书货餐皆美……这家有东城区第一网红书店之称的实体书店,成为周边居民的“心头好”。

近年来,北京正尝试将实体书店纳入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范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各具特色的书店开进商场、社区、园区、楼宇,越来越多人身边有了一方书香弥漫,可歇脚、读书、养心的小天地。

开到胡同口

上午10点,更读书社公共阅读区就有了不少客人。作为一家主打“书店+公共图书馆”模式的书店,东城区图书馆将约6000册图书摆放于此,办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网络联合读者卡,即可在书社自由借阅。

“我们一半的客流来自附近居民。”书社合伙人罗峰是一名全能主理人,“商业、设计、规划、动线都是我来做。”在他眼中,以前隆福寺就是北京最潮、最热闹的地界儿,“现在,我们继承了潮流这件事”。

细端详,这家600平方米的书社,分为迎宾、活动、公共阅读、餐饮、文创、动漫、录音棚7个区域。店内荟萃各大出版社的网红图书,兔儿爷、扭蛋、手办、盲盒、博物馆衍生品、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货架满满当当,却自带舒适又随意的亲切感。无论年长年少,都能找到感兴趣的东西。

“更读书社自带放松感,这是一种气质。”作家蒋一谈初来就喜欢上了这里,“你看书社里的动漫专区,还有打造成家里客厅模样的二楼。”

更读书社是怎样炼成的?“书店内核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仅是阅读空间,还是社交现场、文化空间和体验场所。”罗峰说。

2019年书店建成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饱受客流不足的困扰。2020年下半年,他们尝试削减图书规模,把原来占书店营业面积80%的书柜区腾出一半,用于装饰、造景,以增加人们停留的有效时长。这样一来,书籍销售反而提升了140%。

“消费心理学显示,人们在一个地方开了单,就更容易继续买下去。”罗峰说,更读的“打法”,就是在动线上规划了很多打卡点,并巧妙做了购书引导。店内按出版社摆放书籍,做大了出版社“朋友圈”,承接他们的录制、发布活动。出版社集结地的“标签”,使之成为附近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

在通州,被众多居民小区围绕的一了书斋,是一家新型融合书店。“咖啡厅+图书馆”的组合,让附近居民的文化消费有了更多选择。“书斋填补了附近居民阅读需求的空白。”书斋总经理陈莉说,“我们最大化呈现书的元素,让读者随手就能阅读。”

书斋内有16个半封闭的卡座空间,用“图书包围座位”来为读者营造更私密和个性化的阅读空间。不仅如此,大厅也用图书隔断,公共走廊的图书分布在两侧。

为推动全民阅读,一了书斋还组织读书会等活动。“当读者看到他人在活动中大放异彩,也会被激发出阅读的兴趣,这种文化冲击力是网络所替代不了的。”陈莉说。

触摸活历史

绿意葱茏的大运河森林公园深处,隐匿着一座古色古香的书院。记者到访时,淅沥小雨正顺着仿宋式建筑的屋檐缓缓流泻。这家名为“京杭大运河”的书院,就坐落于大运河西岸。

“我们希望把书院打造成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公共空间载体。为契合京杭大运河2500多年的历史,书院内部造型呈流线形,寓意大运河蜿蜒流长。”书院负责人孙锐说,书院分上下两层,楼上是免费阅读空间,楼下是图书销售区和阅读区。

孙锐说,目前书院藏有很多关于运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并内设大运河主题文化空间、阅读体验空间、文创零售空间和非遗文化展示空间等。未来这里还将与正在建设的艺境空间、篆刻艺术馆共同构成运河访客中心,向游客展示大运河文化,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艺术展览、艺术交流等。

家住附近的王嫔是书院常客。今年4月书院开业后,她几乎每周都来打卡,“书院的环境能让心情迅速平静下来。公园逛累了,就到书院看看书。孩子也能有更多机会告别电子屏幕,感受书香气息”。

文物古建的活化利用,也离不开书香一缕。南锣鼓巷南口向西、玉河故道旁,春风书院灰墙环绕。600多平方米的院落中,正房为阅读区、厢房是杂志图书馆,院中檐下桌椅旁,人们在这里读书、喝咖啡、谈天说地……

“春风书院不只是一家书店、一间咖啡厅,还是一个文艺黏合体。”春风书院品牌主理人叶子说,2019年,她们作为第三方运营起这座名为玉河庵的老院落,在为老街坊们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来。

8月,展示和销售明代以来的各种古书实物的“布衣古书局”落户北京东城区的南阳共享际,咖啡馆、剧场和书店在这里融为一体。身着靛蓝色长衫的“布衣古书局”创始人胡同每天都在店里,等待线上预约前来“摸古书”的读者。

“在很多地方,古书是在玻璃罩子中展陈的,读者很少有亲手触摸的机会。我们给对古书感兴趣的读者一个机会,与古人同看一本书,在具体而细微的感触里,对传统文化、对阅读的热爱就会被激发出来。”胡同说。

打造“书店+”

当实体书店已从过去单纯售书的场所转变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时,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通过“书店+”模式以及多业态融合发展悄然走红,成为市民身边的文化客厅、美学空间。

工作日下午,位于北京东三环黄金地段的SKP RENDEZ-VOUZ依旧人流涌动。这个被称为SKP书店的地方,是集新概念书店、生活好物、艺术展演、文化沙龙于一体的跨界组合体,既有文学作家之间的对话,知名艺术家的展览,也有时尚行业的迷你沙龙,像一个提供社交的城市公共空间。

“SKP RENDEZ-VOUZ的构想始于书店,但不止于书店,我们希望以全球视角寻觅文化、艺术、设计、生活方式等领域的最新动态。”北京SKP副总经理谢丹说,书店每周都会举行两三场艺术活动,每年还会举办文化艺术季,邀请知名艺术家、作家、文化学者等开展讲座或互动。

书店一侧,商务印书馆的哲学系列、三联出版社的小众读物放在显眼位置,书店还提供各式各样的家具与文创产品。人们可以在这里喝喝咖啡、翻翻书,或者走走逛逛,欣赏充满设计感的配饰和家居用品。

在谢丹看来,时尚的生活方式,不仅体现在消费上,更离不开阅读、文化与艺术。“图书是否畅销,从来不是首要考量,我们选书的标准是让顾客觉得‘值得一读’。”他说,SKP书店将以书为核心,不断探索公共文化空间与都市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

在北京国贸世纪财富中心二楼,建投书局国贸店正在举办百年赤子主题人物展。定期、有特色、有品位的文化展,已成为这里的金字招牌。建投书局文化顾问晏婷婷表示,未来建投书局将引入音乐厅、博物馆、画廊、剧场等形式,让不同学科知识、文化艺术在书店的文化空间交流、碰撞、融合,搭建精神交流和学习进步的平台。

在东城区南晓顺胡同,“书香世业”文化主题街区以全民阅读为切入点,支持以书店为框架的多业态融合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塑造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客厅。

街区负责人武婷婷说,目前,街区一期以服装文化为主题的“小书影”书店、主打养生的“叶叶菩提”书店、女性主题书店“化蝶汇”以及“书剑”古茶主题书店都已经开业。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