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生态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8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汾河流金记
本报记者 梁 婧 李红光

“太原的气候早晩温差大,清晨走在汾河边,小风轻拂,十分舒服。河岸左侧缤纷的花圃和野雏菊聚在一起连成片,美丽绚烂。滨河骑行道开通了,孙子现在每天骑车上下班,不开车,说这叫低碳生活,我也想骑,就是不知他让不让……”

79岁太原市民梁喜梅在博客中记录一天的生活,她告诉记者,汾河既像她的母亲,又像她的孩子,曾哺育万千,满目疮痍,又眼看着“她”涅槃重生,焕发生机。

河边有座“不夜城”

在太原,市民差不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夜色缓缓降临,总有那么一次,无论是驱车也好,步行也罢,经过汾河附近的某个位置,然后远远地,被河那镜面般的蜿蜒光带所吸引。听听水声,看看夜景,心情不禁惬意起来。若是恰好由北向南穿过整条滨河路,便更饱了眼福。途经五座桥,每座桥附近都有不一样的景观,在夜色中,各有各的旖旎风情。这“不一样”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个商业圈在发挥作用。

8月16日傍晚,汾河西岸的长风商圈热闹非凡,车位难求。多家烧烤店门前,人们三五成群,陆续落座。啤酒、烧烤、毛豆、碗托(山西当地小吃)……菜品全部上齐,就着彩霞,吹着河风,吆喝开吃。

“入夏以来,每天都是这节奏。从下午4点开始准备,一直营业到凌晨1点半。”烧烤店主沈煜忙里偷闲与记者搭话,“我们不接受预订,谁来了谁坐,来晚了排号,这‘圈儿’里都这样。”

沈煜说的“圈儿”是指“长风商圈”,坐落在汾河西岸长风桥边,是一个集大型购物广场、餐馆、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吃喝玩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商圈,也是附近居民的生活娱乐中心。在山西,沿着百里汾河,像“长风商圈”这样的“圈儿”大大小小有好几十个。

2019年9月,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面向新时代的汾河两岸整体重塑城市设计》,太原顶层设计汾河两岸,力争从生态、人文、活力方面重新定位,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水城共荣的生态走廊、传承创新的人文画卷、复合多元的活力纽带。

弹指2年间,如今的汾河两岸,建筑各具特色,商圈各有优势。茶舍圈、艺术圈、酒吧圈、餐饮圈、亲子圈、养生圈、综合圈……沿着汾河,不论什么年纪什么需求,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归属。

“圈子形成后,规模优势就会凸显。各家茶馆都有自己的客源,如果遇到客流高峰,有空座的茶馆还会将座位主动让给客人已满的茶馆。”在迎泽大桥东开了8年茶馆的高辉告诉记者,“挨着汾河,光‘硬’环境好不行,‘软’环境也得好,大家相互帮扶,整个圈子自然红火。”

“有河流的地方经济发展一般要快些,这是因为会形成产业聚集、商圈聚集等。原来的汾河因为污染,人们避之不及,自然很难体现出河岸经济优势。”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王琳告诉记者,未来,随着汾河景区品质的提升,汾河将为太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多的商业圈将在汾河两岸形成。

河上有群护水人

王琳所说的汾河污染至今还深深印在不少“老太原”的脑海里,在他们的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的汾河是没有水的,河道里长满杂草,到处是垃圾和淤泥。

汾河水并非先天不足。“汾河流水哗啦啦,阳春三月看杏花……”这首上世纪60年代脍炙人口的歌曲唱出了汾河两岸曾经的秀美风景。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汾河沿岸成了山西省工业集中发展地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沿岸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

为了让汾河重现“汾河流水哗啦啦”的秀美景象,山西打响汾河生态修复攻坚战。从1998年开始,山西太原段的汾河治理工程就一直没停过,从一期、二期、三期,到如今的四期。为让汾河重焕生机,三晋大地老百姓们咬紧牙根,每年造林达450万亩左右,成为全国造林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

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顶层设计,更是为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汾河源头及上游地区干流河岸两侧各3公里、中下游干流河岸两侧各2公里范围,禁止新建各类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已建成的限期改造或搬迁。

“壮士断腕”换来一川清水。如今,汾河流域部分水质达到国家Ⅰ类标准。在太原,汾河两岸景观绿地平均宽度150米,草坪、地被植物、水生植物达344.98万平方米,鸟类增加至160多种。

“汾河边上,连烟头都很少看见了。”张鹏程和老伴儿在汾河当了10年保洁员,他告诉记者:“如今水清了,地绿了,空气好了,来汾河边散步的市民也越来越多。”

良好生态环境会孕育城市文明,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山西启动实施“两山”生态修复工程,围绕生态修复机制创新试验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试验区、“一圈一带”生态修复先导区、生态保护修复助推脱贫攻坚先导区“四大定位”,全流域布局,按山系治理,整区域推进国土绿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沿河有条产业带

哗啦啦的汾河水不仅是三晋人的幸福河,更是金灿灿的致富河。在汾河流域的农村地区,将生态治理修复与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是把日子过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

靠着汾河发源地的好山好水,忻州市宁武县东寨镇石窑沟村农民王贵拴脱了贫,“从前上山种地,收入只够糊口,后来退耕还林,景区游客多了,我就开起农家乐,去年赚了2万元。”

宁武县副县长张国伟告诉记者,恢复清澈的汾河水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发展,还催生了宁武特色产业,“依托汾河源头好水,我们优化改造了沙棘林,并带动了相关产业。”

晋中市祁县城赵镇思贤村的主导产业是酥梨,汾河廊带生态旅游通道的建设,拓宽了当地酥梨产业的流通渠道、销售渠道。与思贤村相隔不远的城赵镇修善村,同样以汾河生态景观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为契机,以生态为依托、以旅游为纽带,积极发展乡村综合旅游。

作为沿汾河经济带的县城,临汾市曲沃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实现了5G管控,发展起“从田园到餐桌”的智慧农业。

“汾河未来聚集的产业,可能远超我们想象。”太原汾河西岸金融集聚区负责人刘馨旎告诉记者,从汾河西岸金融集聚区到“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越来越多的产业聚集在三晋的母亲河边、诞生在曾孕育三晋文明的母亲河里。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