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8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发焦裕禄精神的时代活力
本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

“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心中装着全体人民

1963年1月的一天,大雪伴着寒风下了一整夜。第二天一早,作为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就对县委同志们说,在大雪堵门时,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共产党员应该出现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应该出现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刻。

在焦裕禄的号召下,大家带着救济粮款,分头慰问群众。这一天,焦裕禄在风雪中走访了9个村子,慰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在许楼村探望一位盲人老大娘时,这位老大娘问他是谁。他动情地说:“我是您的儿子。”

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一句“我是您的儿子”,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质追求,反映出焦裕禄与人民之间深厚的血肉感情。

“亲民爱民,既是焦裕禄精神的逻辑起点,也是焦裕禄公仆情怀的第一要义。”开封市委党史研究室二科科长刘敏说。正因如此,焦裕禄才能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才能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在北风怒吼、大雪纷飞的深夜,上任之初的焦裕禄带领兰考县委班子成员赶到兰考车站,当看到因灾荒而被迫背井离乡的群众,他深深自责:“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却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如果党员干部不能为老百姓真心实意干事情,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该有愧于心,有愧于人民的重托。”刘敏说,有了“羞耻”之心,各级党员干部就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能时刻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

“焦裕禄同志严于律己。一天,他无意中听见大儿子焦国庆因认识售票员,看戏未买票,就教育他要尊重演员的劳动,不能‘看白戏’,搞特殊,并立即拿钱补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讲解员谢洁介绍,后来,焦裕禄又专门起草了一个“干部十不准”文件,规定任何干部不准搞特殊化。“焦裕禄把职位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职权看作是受人民的委托、为人民掌权。”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在历史上,兰考县一向多灾多难。焦裕禄来到兰考的1962年,正是兰考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期。全县的粮食产量仅有5000万斤,灾民就有193000人。

面对兰考的重重困难,凭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焦裕禄强调:“战胜困难,最重要的是‘人的革命意志’,是‘人的革命品格’,首先是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他说,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焦裕禄始终坚持这一工作方法,他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的过程,就是扑下身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过程。

焦裕禄认为,要彻底治理“三害”,必须要有一个总揽全局的长远规划,他在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组织起草了“关于治沙、治碱、治水三五年的初步设想”,深入推动“三害”治理工作。

此时,焦裕禄的肝病已相当严重,许多同志劝他不要下去调研,在家里听汇报就可以了。他却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要亲自掂一掂兰考“三害”的分量。就这样,焦裕禄凭着双脚,无论严寒酷暑、狂风暴雨,都追沙追到沙落地,探水探到水归槽。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副馆长董亚娜说,伏案工作时焦书记会用钢笔、茶杯盖等硬物顶住肝部来缓解肝癌的疼痛,久而久之,他坐的藤椅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1963年8月初,兰考县内普降大雨,焦裕禄领着除“三害”办公室治水调查队,在水中拿棍子探路,一段一段地查看,弄清楚哪里走水,哪里阻水,哪里要挖河、开沟、架桥、扒口都详细地绘在了图纸上……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焦裕禄不顾重病缠身,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在风里、雨里、沙里、水里坚持度过了120多个日夜,彻底摸清了“三害”的底细。

兰考县东坝头张庄村,是九曲黄河的最后一道弯,也是当年兰考最大的风沙口,焦裕禄带着除“三害”工作队,曾在这里查风口、追风源,寻找治沙的办法。他发现挖泥封沙,栽种刺槐锁住风沙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法,名曰“贴上膏药,扎上针”。

今天的张庄村,早已摆脱了风沙的肆虐,奔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张庄村村民闫春光看准了传统手工艺这个行当,学习传统的石磨香油、榨制花生油、做红薯粉条的手工艺。随着“春光油坊”的开张,他家的小磨香油、芝麻盐、芝麻酱不仅卖给来往的游客,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一年就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人民不会忘记焦裕禄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永远地离开了,他光辉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这是焦裕禄勤政为民的真实写照,是焦裕禄人生态度的生动表达。他始终在以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宗旨意识和党性原则,他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铸牢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1965年,兰考粮食已经初步自足。人民的日子好了以后,当地村民到焦裕禄墓前悼念,我们的日子好过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我们的好书记,你是为我们兰考人活活累死的啊!

2017年2月,兰考退出贫困县序列。2021年上半年,兰考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95.05亿元,同比增长10.8%,高于河南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

如今的兰考,乡村产业振兴号角越吹越响,社会治理方式不断革新。“风沙、内涝、盐碱曾是兰考的标识。如今,拼搏、开放、生态、幸福成了兰考追赶跨越的新标签。“我们将赓续精神血脉,汲取奋进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乡村振兴中继续走在前、做示范。”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说。

夏日炎炎,烈日当空,焦裕禄干部学院大门对面的焦桐巍然屹立,深情凝望着这片土地。

焦桐前,一位叫魏善民的老人正在清洁打理,他与他的父亲魏宪堂当年曾和焦书记一起翻淤压沙、栽种泡桐树。他的父亲守护焦桐,直到去世。魏善民踩着父亲走过的路,几十年风雨无阻,扫落叶、培土、浇水,呵护着焦桐。

“虽然记不清第一批共种了多少棵树,但我们却记得这棵焦桐。”魏善民说,当时有人提议把这棵最低的树苗扔了,可焦书记不愿意,他说这树苗根长能长起来,扔了可惜。最后这棵树苗没有种到成行的树木之中,而是由焦裕禄亲手种在了一旁。

泡桐十几年一个生长周期,长成后被卖掉,如今这片泡桐林换了一批又一批树,唯独这棵曾经弱小的树苗成长至今。时间久了,当地人便亲切地称之为焦桐。“这是焦书记种的树,我们会保护好它。”魏善民说。

人民不会忘记焦裕禄。50多年过去了,焦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焦桐下,每天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到这里瞻仰焦桐,聆听焦裕禄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