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8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环境部负责人介绍美丽中国建设情况——
厚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本报北京8月18日讯(记者熊丽)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8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深入介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有关情况。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党的十九大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黄润秋表示,各地各部门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圆满超额完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大气环境质量方面,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比2015年增长5.8个百分点,超过“十三五”目标2.5个百分点。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了28.8%,也超过“十三五”目标10.8个百分点。

此外,水环境质量方面,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2015年的66%提高到2020年的83.4%,劣V类水体比例由2015年的9.7%下降到2020年的0.6%。土壤环境质量方面,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生态环境状况方面,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应对气候变化方面,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了18.8%。

“2020年国家统计局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到了89.5%,比2017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这也充分说明,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成效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黄润秋表示。

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扎实成效

云南野象旅行团北巡,“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地雪豹频繁现身……“这些让人暖心的消息都表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黄润秋介绍,这些成效的取得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责任不断压实。各地区各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培育引导支持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二,保护地制度体系逐渐完善。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截至2020年底,我国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各类自然保护地已有1.18万个。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妥善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也在逐步恢复。

第三,监管和执法的力度不断加强,严防外来物种入侵,严厉打击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走私,对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形成高压态势。

“正是由于我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的扎扎实实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确定今年在我国昆明召开。”黄润秋说。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黄润秋表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

在战略层面上,关键还是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更好地推动环境治理从注重末端治理向更加注重源头预防、源头治理有效转变。

在战术层面上,要“减污、降碳、强生态”。“减污”就是降低污染物排放,可以进一步拓展为九个字——“提气、增水、固土、防风险”:“提气”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做好多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增水”就是要增加好水,增加生态水,改善水生态,做好“三水”统筹;“固土”就是要巩固和拓展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防风险”就是要进一步守牢环境安全底线,切实化解各类环境风险。“降碳”就是要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强生态”就是要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的边界。

具体为,一方面,更加突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另一方面,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同时,以法治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以法律的武器治理环境污染。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