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晋 李治国 李 景 童云斐
7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浦东如何乘势而上,把引领区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经济日报记者近日探访浦东新区,感受这片热土的活力、动力与潜力。本报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
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一个保税港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一系列“全国第一”在LED屏上滚动着、变化着,拼接出30年的创新创造。展板中间写着两行字“浦东正在不断创造第一,每一项都让自己离世界更近”。在“网红打卡点”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主题展上,这个动态展板让人难忘。
敢闯敢试是上海浦东的品格,而立之年的浦东,创造了改革开放的传奇。
“浦东要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率先试、出经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浦东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谋划推动改革,站在“企业侧”“群众侧”的角度,针对企业开业、项目开工、人才引进、做强产业等“一件事”深化改革,改革的浪花在这里奔涌。
“一业一证”:变碎片化制度供给为精准制度供给
合欢路2号,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内,每个工作窗口都摆着牌子“我们的追求——只说Yes不说No,窗口无否决权”。这里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创造了“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找茬”机制、“窗口无否决”机制等举措,共有51条浦东经验向全国推广。
7月30日中午12点半,综合帮办服务台前,工作人员张志豪耐心地接待客户。“这一项需要带身份证、公司地址资料,网上填好后,自动生成相关资料,我们这边可以帮您打印出来。”他把提示项一一划出,并为客户讲解,只要“进一个门,到一个窗”就能搞定。
这是“一业一证”改革后的日常一幕。2019年7月,浦东新区在“证照分离”改革基础上首创“一业一证”改革,试点范围是区级事项,打造“证照分离”改革升级版。2020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浦东“一业一证”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标志着这项改革从浦东的自主试点上升为国家级改革,将25项国家级事权委托浦东受理、发证。目前,31个试点行业全部落地,相关改革已在上海全市复制推广。
改革推行前,企业开业要办数张许可证。以开一家便利店为例,要办理食品经营、酒类商品零售、药品经营、烟草专卖零售等5张许可证。企业要准备5套材料,往返各部门及窗口递交材料,部门之间若有不同意见,还要反复沟通协调。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办证难是企业的痛点。能否从企业侧的视角,把各种许可证集成起来,设计一个企业找得到、看得懂、办得快的市场审批制度?浦东新区区委办副主任肖林说,“一业一证”改革将市场主体进入特定行业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一证准营”。改革着眼点从“政府侧”的单个事项改革,转向“企业侧”的围绕一个行业的系统集成改革,解决企业进入一个行业“不知道要办什么证”“不清楚如何办”的困扰,把企业无边界的申报准备转变成政府无边界的集成服务。
改革推行两年多来,成效如何?问卷调查显示:91%的受访企业对此项改革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全程网上办理”“耗时更少”“跑得次数更少”是企业最强烈的感受。
“改革来自现实问题的指引,从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指向正确的方向。这是一种政府服务制度供给的最优模式,解决了条线分割等问题,把原来碎片化的制度供给转化为系统集成的精准制度供给。”肖林表示。
“一业一证”改革解决了“准入不准营”问题,激活了一池春水。截至2020年底,超过41万户市场主体活跃在浦东。未来,改革还向个人事项办理、工程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拓展,让市场准入像“网购”一样方便。
五票统筹:重大工程不再等“票”开工
7月29日,浦东足球场旁边,金色中环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这是上海的一个‘绿肺’,是金桥城市副中心的一部分。我们公司承建足球场周边110万平方米建筑开发量,包括住宅、商办、市政设施等,新区去年启动金色中环建设以来,截至今年6月已全部开工。”上海浦东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鸿伟指着烈日下塔吊林立的工地告诉记者。
火热的建设项目背后,一项静悄悄的改革正在推进——“五票”统筹。
何谓“五票”?这是城市建设重大工程得以推进的5张“门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地票”、征收安置房源指标的“房票”、水系占补平衡指标的“水票”、林地占补平衡指标的“林票”及绿地占补平衡指标的“绿票”。
作为建设项目资源性指标,企业经常为获得这“五票”而奔波。2020年,浦东率先在全国实行“五票”统筹,出台了实施办法及操作细则,明确提出各部门根据区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和实施库年度计划,确保项目报批前落实各项指标的平衡计划,重点对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民生项目应保尽保。
“‘五票’审批涉及浦东新区发改委、建交委、生态环境局等多个部门。过去,建设单位要‘挨家挨户’找票源,政府部门负责审批,容易出现‘四缺一’‘三缺二’,既影响项目推进,也造成指标闲置。”上海浦东新区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杜玉良说,“通过制度创新,我们已实现各行业主管部门主动统筹、筹措提供。”
这一改革再次创造了全国第一:通过政府投资项目资源性指标配置机制系统化改革,将原来的建设企业“上门求票”转为指标管理部门“主动供票”,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
杜玉良说,以往“五票”筹措往往在重大工程启动后才开展,且这些指标多由建设主体自行编制平衡方案后再提交主管部门审批,经常影响工程项目进度。如今,“五票”筹措好再动工,资源配置效率得到较大提高,也为今后建设做好了储备。2020年,有262项重大工程实现“地票”“房票”应供尽供,“水票”“林票”“绿票”基本落实,共计完成开工35项、竣工43项,年度完成投资超年初计划7%。
突破瓶颈:让企业心无旁骛创新
“创新药”是浦东重点培育的六大硬核产业之一,不断深化的改革举措助推产业快速发展。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是上海近年来着力推进的先行先试改革之一。这一制度将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上市许可持有人可以将产品委托给不同的生产商生产,从而给创新型医药企业“松绑”,让其集中精力做研发。2015年,上海成为全国首批试点省份,如今,改革屡屡突破瓶颈,创新成果亮眼。
“华领医药是这项改革的推动者、参与者、受益者。国外有相对成熟的制度,上海药监部门也在积极推动,我们参加了多次调研。这项改革最直接的影响是改变了医药产业板块,产业链企业实现更专业化的运营,科技型企业能够专注创新。”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首席制造官佘劲说。
“过去在国内,药品注册与生产环节一直‘捆绑’在一起,药品研发机构如果没有工厂,就不能申请药品上市。”佘劲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此前国内研发机构在药品二期临床试验后,往往面临两种选择,或是自己办厂搞生产,或是将研发的“青苗”卖给别人。
改革试点后,药品研发企业可以申请药物上市批准,成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此举破解了研发人员“卖青苗”之痛,打通了药品创新研发的“最后一公里”,新药上市大大提速。佘劲由衷地说,“上海药监部门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他们经常与企业交流,引入国外经验鼓励创新”。
那么,对有工厂的医药企业来说,这项改革的意义在哪里?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质量官王刚博士告诉记者,这项改革促进了行业发展,同时也厘清了监管的责任,谁是持有人谁就要对质量体系负责,要对药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
“我们在苏州与上海建有2个生产基地,改革后,公司对于生产产能的协调变得更加灵活。更重要的是,负责生产的子公司不仅要进行产品质量的自我监管,同时要接受母公司的质量监管,形成质量双重保证,确保产品在研发、生产、检验等全生命周期都处于严格质量管控之下。”王刚说。
浦东,不仅是上海的浦东,更是中国的浦东、世界的浦东。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打出了一张王牌。在新的历史方位,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再次打出这张王牌,影响深远。
时任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说,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大历史使命,定位之高、期许之重、空间之大、政策之实前所未有,为浦东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冲锋号角。
潮涌东方,势不可挡。“浦东毫无疑问应当成为人类一段卓越的历史,而且是一段充满激情、浪漫和具有浓浓上海味道的历史。”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在《浦东史诗》中这样写道。
展望下一个30年,浦东将勇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奏响新时代的“中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