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下一版 2021年7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聚节粮减损的社会共识
——增强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系列评论③
金观平

我国夏粮产量再创新高,同比增加59.3亿斤,为保障粮食安全夯实了基础、增添了底气。但我国粮食损失浪费问题依然严重,据统计,每年仅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等流通环节损失浪费的粮食就高达700亿斤,接近于2020年吉林省全年粮食产量。

保障粮食安全,一靠增产,二靠节约。在稳产增产难度越来越大,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的背景下,节粮减损有利于缓解粮食稳产增产压力,可有效提高粮食供给能力。

我国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稳产增产与节粮减损并重的原则,在千方百计抓好河南秋粮救灾工作确保全年粮食丰收的同时,着力推进粮食全链条节粮减损。

节粮减损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粮”“人才兴粮”战略,积极推动粮食全链条各个环节节粮减损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不断获得突破,耕作机械、农户科学储粮、“四合一”储粮技术、气调储粮、适度加工、原粮“四散”运输、储运物联网技术、多参数粮情监测系统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粮食全链条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有效提高节粮减损能力。

尽管如此,我国粮食全链条节粮减损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需要继续加强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节粮减损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快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充分挖掘节粮减损潜力,提高粮食利用率。要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提升粮食生产标准化作业水平,提高流通环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物流线路优化水平,打通粮食生产端和消费端之间的堵点,减少供应链环节因为滞销等造成的损失损耗。开发粮食产业链溯源技术,为推进全链条粮食减损提供有力支撑。

在充分运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还要通过立法修规,推动节粮减损从政策治理向法治治理转变,尽可能减少粮食损失浪费。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对粮食收储、运输、加工的经营主体节粮减损作出专门规范,为依法节粮减损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但依法节粮治理仍然任重道远。要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的立法工作,把节粮减损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法,全方位构建节粮减损法律基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节约粮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加强节粮减损宣传和交流,积极营造爱粮节粮的舆论环境,促进全社会形成节粮减损的共识,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节约每一粒粮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