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汽笛鸣响,一列载满木材的俄罗斯火车缓缓驶入绥芬河铁路口岸。这样的汽笛声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鸣响了100多年。
对外开放窗口
“1903年起,绥芬河就成为重要口岸,吸引了多国客商。”绥芬河市口岸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付洪亮说。
绥芬河是我国对俄交往的一扇重要“窗口”。早在1953年,绥芬河就被确定为国家一类口岸。1992年,绥芬河被批准为国家首批沿边扩大开放城市。
俄罗斯尤其远东地区的发展牵动着绥芬河的“神经”。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轻工产品奇缺,亟需从中国获得衣服鞋帽、日用百货等生活物资。瞅准商机的中国人,开始涌入绥芬河做民间对俄贸易,边境小城人口一度超过20万,热闹非凡。在绥芬河人的记忆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是跨境“倒包客”,每天来往于两国之间开展交易,很多人赚得人生“第一桶金”后,转向做木材、粮食等大宗商品贸易。
如今,绥芬河口岸已成为我国进口俄罗斯木材、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的重要口岸,也成为俄罗斯糖果、酒水饮料、面包等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凭借口岸优势,绥芬河电商行业异军突起,不到10万人口的城市中,有7800多个电商经营主体,90%电商经营主体面向全国线上销售俄罗斯商品。
丰富旅游业态
2019年,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绥芬河片区正式设立,绥芬河又迎来一个重大历史机遇期。
“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绥芬河口岸过货1021万吨,占黑龙江全省陆路口岸80%;对俄贸易额完成106.33亿元,占全省的31.8%。”绥芬河市商务局副局长巩建伯坦言,疫情对绥芬河经济的影响不可小觑,要想方设法变“通道经济”为“口岸经济”。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从政府到个人,都在攻坚克难、坚定前行。
旅游、商贸、物流是绥芬河历史上形成的三大核心产业链。今年,第四届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在牡丹江市举行。绥芬河作为牡丹江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一员,亮出了“百年口岸”“红色通道”“浪漫边城”3张名片,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提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以前游客来到绥芬河只能看看国门、逛逛俄货市场。经过一年多的打造,绥芬河的旅游业态更加丰富,游客可以到多个博物馆重温红色历史,到美丽的爱情谷徜徉游玩,到别具特色的中俄自驾游营地‘打卡’。”绥芬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张代利告诉记者,绥芬河积极推进“旅游+商贸”模式,实现旅游富民、商业兴城。
“在疫情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下,绥芬河以全域旅游规划目标为指导,克服困难,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重点加大旅游项目投资建设,促进旅游业实现向品牌化、品质化转型提升,助力全市振兴发展。”张代利说。
培育支柱产业
在国林木业城周边,集聚了绥芬河大大小小木业公司上百家。
“绥芬河要在落地加工上做文章,这样才能企业有发展、政府有税源、百姓能就业。”绥芬河市工信科技局工业科负责人涂尚巍告诉记者,木业作为绥芬河的支柱产业,正在从木材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进口木材90%实现落地加工。今年1月份到6月份,以木业为龙头带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1.22%。
不起眼的木屑也有新用途。在阜宁镇建新村,发展起了木耳种植产业,木耳菌包中的木屑就来自当地各大木材加工厂。
“东北木耳品质本身就好。绥芬河昼夜温差大、无污染,更有利于生产有机木耳。”维多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绥芬河本土明星企业,该公司董事长杨绍礼怀揣着“一群人、一辈子,只做中国好木耳”的理想,通过24年的努力,让小木耳成为绥芬河的大产业,木耳产品走进19个省份2400多家超市门店。
绥芬河地处山区,土地少、海拔高、天气寒凉,比别的地方种地要“少打粮”。“一亩土地的挂袋木耳大棚,一年收益能达到1万元左右,比种地强。”在杨绍礼的带动下,很多农民加入了木耳种植合作社,或自种或打工,收入有了明显增加。
“从2013年起我就在合作社干活,每年工作大概5个月,负责挂袋、打孔、采摘、翻袋等,合计下来每年能挣1万多元,也不耽误农活。”38岁的建新村村民刘云说。
“边境地区的发展事关国家繁荣稳定大局,绥芬河作为中俄边境的重要口岸城市,要把兴边富民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绥芬河作为全国唯一与俄罗斯远东自由港和超前发展区紧密衔接的自贸片区,正在积极规划建设‘中俄合作先行区’。”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绥芬河片区专职副主任王镭认为,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要加大对边境口岸特别是边境贸易的精准化、定制化、特殊化政策支持,把绥芬河打造成为“离岸金融港、贸易加工港、物流枢纽港、进境免税港”,增强边境口岸对企业、项目、人口、人才的吸引力,从而提升边境地区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