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公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7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耀中华·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下)
538 林爱莲
539 易从梅
540 周林香
541 周 琼
542 妹 妹
543 赵艳霞
544 赵福兰
545 胡 珍
546 段肇谊
547 姚海军
548 班书举
549 晁世峰
550 徐秀玉
551 徐玲玲

(上接第十四版)

538 林爱莲

林爱莲,女,汉族,1947年10月生,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镇龙祥村村民。

林爱莲不离不弃悉心照顾丈夫的3个智障兄弟,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用10年时间还清了家庭7万元的负债。

林爱莲嫁给黄培贤时,黄培贤家十分贫困,家中还有3个智力障碍的小叔子。婚后,夫妻二人生育2儿3女,日子虽然过得艰苦,但家庭和睦。1994年,大儿子意外去世,大儿媳妇抛下刚出生的孩子离家出走。丈夫因忧郁过度,不久离世。留下年迈的婆婆、3个智障的小叔子和襁褓中的孙子,还有因为给丈夫看病背负的7万多元债务。有亲友劝她离开这个家,但她毅然选择坚守。为了让一家人吃饱穿暖,她每天起早贪黑干农活,千方百计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几近破碎的家在她的努力下,逐渐有了笑声。

3个小叔子生活不能自理,林爱莲每天要为他们做饭、洗衣服,还要帮助穿衣、洗漱、如厕、系鞋带、剪指甲……有时,他们刚吃进嘴里的东西又吐出来,刚躺下睡觉又吵着起床……林爱莲不厌其烦地照顾,像照顾小孩一样。大小叔子喜欢到马路上玩耍,林爱莲经常跟在身边照看;二小叔子喜欢在田里玩泥巴,林爱莲每次都要为他清洗泥水。2018年夏天,二小叔子得了重病,皮肤、眼睛发黄,肚子鼓胀,奄奄一息。亲戚邻居都劝林爱莲准备后事,但她不忍心放弃,想尽办法救治。在她悉心照料下,二小叔子竟然奇迹般活了下来。3个小叔子不认得各自的衣服和鞋子,经常抢着穿,老是吵架。为此,林爱莲特地把他们的衣服和鞋子做上明显的标记或区分颜色,便于他们识别。在她的细心照料下,3个小叔子的日子过得也很快乐。

林爱莲入选“浙江好人”。

539 易从梅

易从梅,女,汉族,1954年4月生,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北门村村民。

她23年不离不弃,倾尽全力照顾患有渐冻症的丈夫和儿女,用瘦弱的双肩扛起照顾家人的重担,用爱与责任呵护着至亲,支撑起家人的生命希望。

23年前,易从梅一家的日子和和美美。1998年,易从梅的丈夫突然病倒,辗转宜昌、武汉就医,被确诊为渐冻症。随后,女儿也被确诊为渐冻症。2010年4月,女儿因手脚无力、走路不稳,不幸坠入水沟溺亡。易从梅还未从痛苦中恢复过来,又传来噩耗:远在广州工作的儿子也患上渐冻症,那年他才22岁。面对这样的生活困境,易从梅没有被打垮,而是选择坚强面对。

每天清晨5点,易从梅起床做早餐,趁煮汤熬羹间隙,去照料父子俩起床、上厕所、洗漱。由于他们全身僵硬,胳膊和腿不能弯曲,给他们穿衣服这样的小事,都要花上半个多小时。然后再挨个把他们抱上轮椅,喂父子俩吃饭。忙完后,汗流浃背的她才能匆匆吃几口。这样的清晨,易从梅已度过了8300多个。

安顿好家里的一切,易从梅又扛起锄头下地。为了挣钱养家,她一刻不停地劳作,种粮食、栽雷竹、打零工,样样都干。收粮的季节,她常常忙到凌晨。地里忙完,她又匆匆回家伺候父子俩起来上厕所,或帮他们翻身。每年农忙那阵,她既要忙地里的活,又要照料丈夫和儿子,几乎是没合眼,天就亮了。周而复始的23个春秋,她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当地政府把易从梅一家纳入精准扶贫对象。性格要强、乐观积极的易从梅从不“等靠要”,拒绝了好心人让她把父子俩送到福利院的建议。她说:“他们是我的亲人,只要我能动一天,我就要照顾好他们一天,不能给政府添麻烦、给社会添负担。”

用担当书写坚强,用不弃诠释至爱。易从梅以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的精神,滋养了一方文明乡风。她用大爱温暖“渐冻人”的事迹,成为十里八乡自觉看齐的标杆。

易从梅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540 周林香

周林香,女,汉族,1951年10月生,江西省玉山县仙岩镇吴家社区塘底小组村民。

22年前的一场意外事故,造成儿媳瘫痪在床,周林香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成为儿媳的“双腿”,被人们称为“最美婆婆”。

1999年的一天,儿媳李小香不慎骑车摔倒,脑部受伤严重,右半边身体瘫痪,丧失语言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周林香说:“小香是我的儿媳,也是我的闺女,我不会放弃。”

儿子毛奕宣外出务工维持一家人生计。从那以后,几乎每天,周林香都要慢慢地扶儿媳李小香起床,梳头、洗漱、喂饭。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周林香整整做了22年。为了方便照顾,周林香把自己的床搬进了儿媳妇的房间,在儿媳病发痉挛翻下床时,她用自己瘦弱的双臂奋力地将儿媳挪上床。20多年来,每个晚上周林香都是半睡半醒,听到儿媳床上有一点响动就忙着起床照料,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每天烧水给儿媳擦澡、洗衣服、换床单,都是不小的体力活,周林香每次都给儿媳收拾得干干净净。房间里也打扫得干净清爽,没有一丝异味。

刚病瘫在床的几年,李小香一度郁郁寡欢、灰心丧气,脾气也变得急躁。为了缓解儿媳的焦虑情绪,周林香经常喊上邻居一起陪李小香聊天。天气晴朗的时候,周林香就会推着轮椅带儿媳出去散步、晒太阳。知道李小香喜欢看电视,周林香请人在床边安装上电视。空闲的时候,周林香陪着儿媳一块看看电视、解解闷。久而久之,李小香心情逐渐开朗起来。

了解到周林香家的困难后,镇、村干部积极帮扶。2014年,周林香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工作队为他们申请了低保、残疾人补助。现就读于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的孙女毛燕每次提起奶奶对妈妈精心的照顾,总是泪流满面。她表示要从奶奶手中接过爱的接力棒,照顾好妈妈,传承孝老爱亲的美德。

周林香荣登“中国好人榜”。

541 周 琼

周琼,女,基诺族,1970年11月生,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养镇街区个体工商户。

人到中年的周琼,遭遇婚姻变故、母亲瘫痪、前夫突发疾病成为植物人等一系列家庭不幸,自立自强,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倾尽所有、尽己所能对他们进行治疗、照料,广受好评。

2010年,周琼的母亲突发脑梗瘫痪不起,父亲年事已高且患有高血压,她就把母亲接到自己家里照顾。随着病情逐渐加重,起初能坐轮椅的母亲发展到卧床不起,每天吃喝拉撒都需要周琼照顾。周琼既要照顾母亲,又要经营小餐馆,虽然很辛苦却毫无怨言。在周琼的感召下,当时还是男友的付兵贵,主动帮助她照顾老人。由于悉心周到的护理,卧床10多年的母亲没有长过褥疮,逢人就夸孩子们孝顺。

2016年7月,前夫突患脑出血送医抢救。前夫没有再婚,父母也拿不出医疗费。虽然离婚了,但前夫与儿子还有父子亲情,周琼毅然决定帮助前夫看病治疗。为了筹措高昂的医疗费,她把为儿子准备的婚房低于市场价卖了。手术、治疗、护理,前前后后花去80多万元的积蓄,一年后前夫成了植物人。她为更好地加以照顾,把前夫接回自己家里。同时照料重病的母亲和前夫,有时让周琼实在忙不过来,精力上捉襟见肘。这时,未婚夫付兵贵又主动承担起护理前夫的责任。这让周琼非常感动,也使他们的心贴得更近了。后来,二人结了婚,共同支撑起这个家。

周琼在温暖家人的同时,也不忘帮助别人,经常参加公益献爱心。在周琼的提议下,丈夫、儿子和她一起加入了当地公益志愿者团队,团结更多的力量帮助需要的人。她们协助和策划举办公益活动20余场次,每年都多次筹集资金,购买衣物、文体用品,捐赠给瑶家大寨贫困学生。周琼夫妇还结对帮扶5名贫困生,帮助勐养镇八家寨1名因脑梗瘫痪的贫困村民进行康复训练。

周琼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

542 妹 妹

妹妹,女,藏族,1987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达拉乡牙拉村甘沟组村民。

妹妹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爱情怀,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赡养同村的3位患有智力障碍的“亲人”,实践着“活着我养、死了我送”的承诺。

2007年,妹妹看到村里患有智力障碍的老人阿甘,善良的妹妹深感同情,决定把老人接回家,当亲人一样照顾。起初,老人怕成为妹妹的累赘,说什么也不同意去她家,妹妹执拗不过便坚持每天去帮老人做饭洗衣、打扫屋子,有时做好饭送过去给他吃。老人看到妹妹来回奔波十分辛苦,终于答应住到妹妹家。

2008年,妹妹的丈夫意外去世,留下两岁的女儿、襁褓中的儿子以及老人阿甘。丈夫的离世让原本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面对困境,妹妹擦干眼泪,背着小儿子每天起早贪黑做农活,再忙也要让老人按时吃上饭。每次,先伺候老人吃饱,再喂两个孩子,到自己吃时往往饭菜已经凉透了。妹妹家几度面临揭不开锅的窘境,她依然没有放弃,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安排着一家老小的生计。为了增加收入,妹妹学习种植藏中药材脱贫致富,还成为村里第一个学会开拖拉机的女司机。

2009年,妹妹途经同村患有智力障碍的母女克木亚、阿达家门口时,看见屋里全是烟,冲进屋内端水灭火。原来,女儿阿达一天都没吃饭,生火做饭时引着了炉子边的柴火,差点酿成火灾。善良的妹妹非常同情克木亚母女的境遇。尽管照顾阿甘老人已经十分辛苦,但她还是毅然决定承担起照顾克木亚的责任。为克木亚母女收拾屋子、做饭、洗衣、劈柴,有时带着阿达拾柴、折蕨菜、采蘑菇,售卖采摘的野菜,换回米面和生活必需品。克木亚、阿甘老人先后因病去世,妹妹为老人送葬。“我会继续照顾好阿达姐姐,让她老有所依。”这是妹妹对克木亚老人的告慰。

妹妹荣获甘肃省道德模范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543 赵艳霞

赵艳霞,女,满族,1970年7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大阳镇得胜村妇联主席。

赵艳霞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患病祖公婆、婆婆两代3个老人。她用勤劳的双手构筑起幸福生活,是人人称道的孝顺好孙媳、好儿媳。

赵艳霞结婚前,就知道未婚夫有年迈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家庭情况比较困难。但她还是毫不犹豫选择嫁过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婚后一年,公公因公离世,祖公婆难以承受老年丧子之痛,一病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婆婆也突发心脏病住进医院,落下神经衰弱等后遗症。

在变故面前,赵艳霞没有退缩,主动承担起看护祖公婆的责任,端屎倒尿,嘘寒问暖,悉心照顾老人日常起居。为防止祖公婆因长期卧床生褥疮,她每隔几天就会用温开水给老人周身擦洗一遍。她还利用空闲时间,四处求医,学习中医理疗等,帮助体弱多病的婆婆尽可能恢复。在她的悉心照料下,3位老人的身体日渐好转。赵艳霞恪守孝道,相继给祖公婆、婆婆养老送终。

在几十年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赵艳霞和婆婆从来没有红过脸,她总是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祖公婆在世时,逢人便说自己有一个好孙媳妇;婆婆生前也对自己的儿媳妇赞不绝口。丈夫拿着单位先进个人的荣誉证书说全都是她的功劳,儿子的学习也十分上进。耳濡目染,她的儿子也很孝顺老人,有好吃的总忘不了奶奶,逢年过节都要给奶奶买上点小礼物。

赵艳霞无偿帮助无人照管的邻居大叔,妥善照顾独自留守的姑婆婆,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用实际行动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感染和带动全村人争做好公婆、好儿媳。

赵艳霞荣获吉林省道德模范称号。

544 赵福兰

赵福兰,女,壮族,1989年5月生,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郑集镇八庙村村民。

“85后”壮族好媳妇赵福兰,在十余年时间里,和丈夫一起照料家中老幼亲人,将特困家庭转变为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小康之家。

来自云南文山的赵福兰与丈夫石红波相识于深圳电子厂。她被石洪波细心体贴、奋发向上的精神所打动,跟随回到宜城市郑集镇八庙村。初到婆家,她得知婆婆年迈体弱,丈夫的两个哥哥患有精神疾病,嫂子患上精神病后双目失明,侄女还在上学。面对此种境遇,她并未退缩,与石洪波组建家庭,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2007年,赵福兰的孩子出生,但大哥也在同年去世,原本在深圳上班的石红波决定回乡务农,忙时种田、闲时零工,赵福兰则默默操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婆婆因患白内障视力严重衰退,只能勉强走路,赵福兰就成了她的“眼”;二哥、三哥不会洗衣做饭,且需每天服药,赵福兰就成了他们的“手”;嫂嫂不能下床,赵福兰就成了她的“足”。懂事的侄女想要休学打工减轻负担,赵福兰百般敦促她安心读书,家里一切不用担心。在赵福兰的悉心照料下,婆婆恢复了精气神,二哥渐渐不用吃药,还能偶尔帮忙干活。侄女毕业找到工作后,每月仅留下基本生活费,剩余工资都寄回家。

日子不仅要过得去,还要过得好。2009年,赊账购入三头猪仔后,石红波专攻养猪知识,赵福兰则全心看护喂养。打猪草、喂猪食、扫猪圈、整夜守着母猪生仔,在她的用心经营下,小两口的第一次创业取得成功。有了资金积累,他们又开始投资农田耕种和农机出租,把自家承包的耕地扩大到了百余亩,养猪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村里人都赞叹赵福兰是个能干的好媳妇。

赵福兰荣获湖北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545 胡 珍

胡珍,女,汉族,1968年12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

面对公婆体弱多病、小叔子身体残疾,胡珍待公婆如父母,待子侄如己出,济叔嫂若一家,扛起生活重担,撑起温馨幸福的家。

1992年胡珍结婚时,丈夫一家都生活在农村,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婆婆患有骨质增生等疾病,身体抵抗力非常差,隔三差五病患不断,公公10年内经历了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等重大疾病。丈夫5个兄弟姐妹,小叔子身体残疾,常年病痛缠身。作为儿媳妇,胡珍总是尽心尽力照顾两位老人,端屎接尿、送水喂饭,公公病情危重住院时也是通宵照看。平日里,老人逢人就夸胡珍“就像自己的亲闺女”。公公去世以后,婆婆很受打击,精神状态不好,胡珍经常开导婆婆,为她精心准备饭菜、做康复治疗,用无微不至的关爱打开老人的心结,让婆婆渐渐从痛苦中走出来,身体也渐渐恢复过来。为让身体残疾的小叔子得到更好的治疗护理,胡珍夫妇筹钱给小叔子在县城买了一套住房,帮助小叔子开了一家粮油店,改善他家的生活条件。家里家外在胡珍精心安排下,打理得井井有条。

2001年,小叔子因病离世,留下当时一双年幼的儿女。胡珍把侄子侄女接到身边抚养。20年来,胡珍对侄子侄女视如己出,悉心教育。为实现侄子的音乐梦想,胡珍省吃俭用支持小侄子考入音乐学院,学成后回到龙川成为一名教师。小侄女因先天性软骨发育不良,生活难以自理,胡珍不辞辛苦、悉心照顾。在胡珍的教育和鼓励下,侄女乐观知礼,身残志坚,被评为“龙川十大孝亲少年”。胡珍和丈夫还成立家族助学基金,每年奖励婆家、娘家品学兼优的后辈。20多年来,胡珍和丈夫资助侄子、侄女等共计9人读书,成长为公务员、医务工作者、教师等,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作出贡献。

胡珍荣获广东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546 段肇谊

段肇谊,女,土家族,1942年8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和平区南营门街道竞业里社区居民。

爱人顾伟力在执行任务中为救战友身受重伤,她身为军医悉心照料。他舍己救人、顽强乐观的精神深深打动着她,在明知他双下肢瘫痪的情况下,她毅然选择嫁给英雄,照顾他一生。50多年来,段肇谊与老伴儿相依、相爱、相守。

当年,段肇谊是沈阳军区某医院的一名军医,她与老伴儿顾伟力的相识缘于一场意外。

1968年4月,顾伟力在施工任务中为抢救战友,被巨石砸伤,腰椎粉碎性骨折,后被转到段肇谊所在医院,做进一步治疗。住院期间,顾伟力坚强、乐观,不屈不挠地与伤病做斗争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段肇谊。经过深思熟虑,她做出决定:要一生一世照料下肢瘫痪的顾伟力,让他获得正常的家庭生活。就这样,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顾伟力被评定为一等伤残军人,按国家政策可在家安心休养,但他却说:“我半截子身子,但绝不半截子革命。”段肇谊了解丈夫的心情,一边照顾好他的日常生活,一边严格督促他每天加强下肢功能恢复训练, 终于帮助顾伟力重返工作岗位,而且一干就是11年。

随着时间推移,顾伟力的身体越来越差,2018年,他突发脑溢血,导致左侧肢体偏瘫。段肇谊没有被困难击垮,体重不过百斤的她每天将老伴儿抱上抱下,喂水喂饭,陪他锻炼,无怨无悔。

这一年,他们的长子因突发急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段肇谊和老伴做出决定,捐献儿子身上的有用器官。

段肇谊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入选“天津好人”,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547 姚海军

姚海军,男,汉族,1963年1月生,中共党员,河南宇信物业管理公司职工。

为救治身患重病的妻子,姚海军毫不犹豫地捐肝、卖房。姚海军对妻子的不离不弃、真情守护,生动诠释了对爱情的坚守、对家庭的责任。

2014年年底,姚海军的妻子患上了严重肝病,需要尽快进行肝移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经检验,与妻子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没有一个能够匹配,姚海军经过检验,各项指标非常吻合,适宜做肝移植供体。他决定捐肝救妻。2015年3月,经过15个小时的手术,最终姚海军65%的肝脏被成功移植给妻子,妻子的生命得以延续。

2019年4月,妻子肝病复发,必须进行第二次肝移植手术。妻子表示不愿因自己一个人拖垮一家人。但姚海军坚定地说:“你是我的妻子,与我相伴了20多年,为你治病是我的责任。”姚海军卖掉了家里唯一一套住房,凑钱为妻子进行了第二次肝移植手术,再次挽救了妻子。

手术过后,姚海军悉心为妻子喂药、喂饭、洗脸、擦身、按摩,一个人全天候看护,累了就在看护椅上睡一会儿。虽然很疲惫,但他还是努力打起精神安慰妻子。如今,姚海军妻子身体各项指标都已恢复正常,每天都按医生嘱咐坚持锻炼身体,一家人正迎接更加美好的生活。

姚海军荣获河南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548 班书举

班书举,女,汉族,1966年3月生,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梅家埠街道玉河村村民。

20多年来,班书举先后将丈夫大哥、二哥家的4个孩子带回家中抚养,丈夫去世后,一个人撑起这个大家庭。

班书举与丈夫结婚不久,平静的日子就被接二连三的意外打破。丈夫的大哥大嫂因病先后去世,留下一个10岁的女儿无人照料;丈夫的二哥身体不好,二嫂精神失常,常年服药维持,两人没有能力抚养孩子,他们的3个孩子从出生起,就被班书举抱到自己家中抚养。2009年,班书举的丈夫在工地打工过程中遭遇意外,不幸离世。从此,班书举独自抚养孩子们,这一坚持又是10年。在村民看来,她就像铁打的,春夏秋冬、白天黑夜,看到的都是她陀螺一样忙碌的身影。

大哥、二哥家的孩子都叫班书举“妈妈”,她不分亲疏,与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都是一碗水端平。尽管家境不富裕,但她对孩子们的爱从不打折扣,总是尽心尽力操持孩子们的生活。要省钱给孩子们上学,她一件衣服一穿就是好几年,吃一个馒头就能撑一天。

对待孩子学习,班书举丝毫不马虎。她告诫孩子们,不论何时何地都要以学习为先。不管自己承受多大委屈、遇到多大困难,班书举都坚决保障孩子们完成学业。虽然生活很困难,但她总是教育孩子要自强自立,不能随便接受别人馈赠,更不能随便伸手向别人讨要,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创造。她还教导孩子们要懂得分享、学会感恩。在她教育下,孩子们都特别懂事,理解妈妈的辛劳付出和良苦用心,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他们都爱着妈妈,也爱这个家。

班书举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称号。

549 晁世峰

晁世峰,男,汉族,1965年9月生,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金滩村村民。

晁世峰十九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无怨无悔、不离不弃。

2002年3月的一天,晁世峰的妻子突然摔倒、站不起来,经医院确诊,患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不仅上下肢无力,而且说话也很困难,只能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当时,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家里没有其他劳力,收入全靠十几亩耕地。妻子这一病,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困境。善良的晁世峰没有退缩,坚定地握着妻子的手说:“一切都有我,你好好养病,咱们这个家一定会好好的。”

晁世峰早晨起床以后,先照顾孩子上学,紧接着伺候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给她洗脸、梳头、喂饭、喂药,还要端屎端尿,隔三差五还得帮助妻子擦洗身体。忙完这些,他来不及吃饭,顺手抓起馍馍,边吃边往地里赶,因为地里的农活还等着他去打理。就这样年复一年,晁世峰一边操持家务,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一边下地劳动,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四口之家。

虽然生活条件困窘,但他丝毫没有耽误对妻子的治疗,带着妻子拜访过许多医生,到处打听医治的方法。尽管因为病情特殊,治疗效果不明显,但他从未放弃过希望。他也没有因家庭困难、家务劳累,让两个孩子辍学,而是坚持让两个孩子完成学业。

19年来,无论多苦多累,晁世峰心里没有丝毫抱怨。如今,在他细心照顾下,妻子的病情有初步好转,两个孩子也有了工作。

晁世峰荣登“中国好人榜”。

550 徐秀玉

徐秀玉,女,汉族,1952年6月生,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城阳村社区居民。

近半个世纪,徐秀玉悉心照顾年迈婆婆,是远近称赞的好儿媳。

1975年,徐秀玉嫁给丈夫袁以松。结婚时,两位大姑姐早已嫁人,丈夫又常年务工,她为打消丈夫一家后顾之忧,主动承担起照顾婆婆的重任。46年间,她悉心照料婆婆,体贴入微、无怨无悔,从没和老人家红过脸。几十年如一日,徐秀玉每天早早起床,帮婆婆洗脸梳头、整理衣服;照顾老人口味,变着花样做可口饭菜;每个天气晴好的日子,社区居民都能看到一对幸福的身影,那是徐秀玉陪伴婆婆在楼下晒太阳;婆婆因为严重驼背,经常腰酸背痛,她常备热水袋和抱枕,侍奉左右、按摩理疗,随时缓解婆婆的病痛……

2019年,103岁的婆婆生病住院,病情一度恶化。医院下达病危通知,建议保守治疗。婆婆住院期间,她寸步不离、精心陪护。在医院无法继续治疗的情况下,徐秀玉没有放弃希望,与家人慎重商议后,带婆婆回家休养。为更好加以照顾,她跟婆婆同睡一张床,24小时随时看护,常常忙碌一整天,睡不上个囫囵觉。3个月后,婆婆奇迹般恢复健康。从不能翻身到下床如厕,再到与全家围桌吃饭,老人家的精气神越来越好。

徐秀玉的孝心孝行带动一家、示范一方。儿女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养成孝老敬亲、和善为人的优良品行。街坊四邻都以徐秀玉和她的家庭为榜样,传递着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

徐秀玉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称号。

551 徐玲玲

徐玲玲,女,汉族,1970年8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涪陵区税务局货物与劳务税科二级主办。

以拳拳之心报养育之恩的徐玲玲,无微不至照料中风瘫痪23年的养父和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养母。

1971年,1岁的徐玲玲来到养父母家中,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从来到这个家庭的第一天起,她就被养父母捧在手心疼爱、呵护。1998年,28岁的徐玲玲遭遇家庭变故,养父中风瘫痪。徐玲玲与养母共同承担起照顾父亲的重担。寒冬,养父大小便频繁失禁,她洗了又换、换了又洗。她总记得给养父灌上暖水袋,却忘了给自己添件薄棉衣。深夜,养父积痰咳嗽,她不眠不休,一次次给养父拍背、喂水,直到养父有微微鼾声入睡。多少次养父心血管疾病突发送医,她挂号送检、忙前忙后……她鼓励养父用还能活动的左手叠被、刷牙、吃饭、写字、如厕,还手把手地教养父使用遥控器、手机和电脑,让养父足不出户便可浏览“天下事”,让他的老年生活有滋有味。

2011年以来,徐玲玲的养母也先后经历双目失明、腰椎粉碎性骨折、脑供血不足并发症等10余次住院治疗。最近几年,徐玲玲的养母又罹患阿尔茨海默病,记忆力衰退严重。她为延缓养母记忆力的衰退速度,不厌其烦地教养母使用微波炉、电饭煲、暖手宝、智能电子锁等家用电器。她还带着养母参加旅游团,让老人在游览山水间开阔眼界,给生活留下美好记忆。

徐玲玲荣获全国爱老敬老助老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下转第十六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