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7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革命后代李宏塔:
“高光”下的“守常”人生

6月29日,“高光”再次打在李宏塔身上:这位72岁的老人站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接过“七一勋章”。

祖父是李大钊,父亲李葆华曾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出生在这样一个“高光”家庭,李宏塔始终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以严治家,秉持了“革命传统代代传”的宝贵本色,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典范。

“守常”是李大钊的字,亦是李宏塔一辈子的执着追求。

【活在老百姓中间】

20多年前,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路上,常有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蹬着自行车穿过熙来攘往的街头,沿路交警和摊贩都认得他——骑车上班的“李厅长”。

他便是时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的李宏塔。当过军人、做过工人,而后又在共青团、民政、政协等部门工作,一步步走上领导干部岗位。一个习惯伴随李宏塔的职业生涯:除了极少数因为重要公务赶时间,李宏塔坚持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随着年龄增大,2003年他将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还笑称这是“与时俱进”。

李宏塔一生节俭,对吃、穿、住都不讲究,一家子曾“蜗居”在一套冬冷夏热的两居室里,一住就是16年。即便如此,家里却没有多少存款。每年单位组织“送温暖”“献爱心”,李宏塔捐赠的数额都排在最前面。他把老百姓当成自家亲戚,低保户过年的饺子皮没着落、前来求助的下岗工人没带伞,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都看在眼里,无论如何都去帮一把。

【一根红线连着三代人】

“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是李大钊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收入大多用于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和资助青年学生。

父亲李葆华多次教育儿子“不能吃苦,就不能成人”,其家中的简朴也让人难以置信:老旧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沙发坐下就是一个坑。2000年中央有关部门要为他调房,他说:“我住惯了,年纪也大了,不用调了。”

“最好的家风就是父辈的言传身教。”李宏塔告诉记者,他和父亲长期两地生活,偶尔借着开会进京探望,父亲总是埋怨其耽误时间,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

【“共产党人就是要和人民在一起”】

在民政厅工作期间,李宏塔每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用在下基层。很多同志都知道他的“反向工作法”:下乡时不向有关市县打招呼,经常让司机“把车子开到进不去的地方”,然后步行进村入户。

从群众家里出来,他再依次到各个部门座谈。“必须离开公路,直接去问老百姓。沿着公路、隔着玻璃看,不如自己的脚步踏实。”李宏塔说。

2003年夏天,淮河、滁河流域发生水灾。为了摸清灾情,李宏塔连续20多天奔走在灾区,“反向工作法”起了关键作用:他从安置点灾民盛救济米的米袋里掏出米粒,揣进公文包回去找相关部门化验,检查救济米质量;他走进受灾群众居住的帐篷,发现酷热难忍,赶紧测量气温,并带着温度计来到县委书记办公室,几天后,当地党政机关腾出办公场所,安置了3万多名住在帐篷里的受灾群众。

【“服务困难群众,是一件幸事”】

担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后,李宏塔的工作依旧与困难群众有关——分管机关扶贫工作。他带队的调研,是公认的行程满、节奏快,还喜欢四处“寻丑”“揭短”,专挑条件差的地方去。

农村的寄宿学校,城里的养老院、老旧小区,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在长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李宏塔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完善精准扶贫的制度化保障”“应对人口老龄化”“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主题向全国政协提交过多份提案。

即便年逾古稀,李宏塔还担任过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依旧为慈善事业尽心竭力。在中华慈善总会“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的推广中,他深入全国多地基层调研。在一些地方,他“习惯性”地自掏腰包,慰问困难群众。

【“我们只有一个权力,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一位同志向记者透露,给李宏塔送礼物是件难堪的事。一年春节,这位同志和爱人给李宏塔送去几样小吃,李宏塔却回送了价值数倍的物品让他带回家。

他的父亲当年亦是如此。家中收到几包葡萄干,李葆华让家人把葡萄干退回,少年李宏塔吃掉的那一包折价一同退款。父亲告诉李宏塔:“我们只有一个权力,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因为做了一点工作就收礼物,这不是共产党人应该干的事。”

看似不近人情,面对群众却最重“人情”:每当到农村看到有的村民房子漏雨、到福利院看到老人被子太薄时,李宏塔比谁都着急,想尽办法帮助解决。身为一位“老民政”,他将日常工作归纳为三句话:“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孤残儿童为子女,视民政对象为亲人,这是新时代的‘铁肩担道义’。”

文/新华社记者 陈 诺 白 斌 (据新华社电)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