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贵阳7月13日讯(记者吴秉泽、王新伟)在13日举行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闭幕式上,10个绿色项目集中签约,协议金额达550亿元。短短3天时间里,国内外各界人士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低碳转型 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唐登杰表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十四五”时期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对我国而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是一场硬仗。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表示。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指出,我国目前的脱碳成本较高,对交通运输、建材等行业而言,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着成本挑战,“需要发展一些颠覆性技术,让成本降下来”。
我国碳排放集中在生产制造领域,这决定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道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尤为关键,既需要推动能源、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也需要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的攻关和推广应用。
“城乡建设直接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10%,建筑、交通、基础设施运行以及社区建设都对节能减碳具有重要的影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表示,要大力促进城市开发方式转型,推进工程建设全绿色化,推动智能创造和工业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零碳建筑,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水平,积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贵州省副省长谭炯表示,贵州将聚焦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等领域,构建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不同金融产品协同配合的绿色金融体系,探索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新模式、新路径和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