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俊毅 熊 丽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中国减贫有多难
大山入云,层峦叠嶂,一个个小山村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这里是位于云贵高原深处的云南省镇雄县。
镇雄位于乌蒙山腹地,全县山区占比高达98.8%,地质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在这样的深山区,减贫最好的办法就是易地搬迁。仅在“十三五”期间,镇雄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就多达14752户65464人。
时间向前推几十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甚至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农村贫困程度深得多、贫困面广得多,减贫难度更是艰巨得多。
“讨饭的比买饭的都多!”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任农林部部长杨立功同志到“三西”考察,在一条街上就见到100多个要饭的,不禁痛心地说。
定西、河西、西海固,分属甘肃、宁夏两省区,地理位置相邻,统称“三西”,是中国最穷的地区之一。“三西”贫穷不是因为老百姓懒惰,而是自然条件过于恶劣,靠天吃饭的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走在“三西”千山万壑间,满眼是层层叠叠的黄土坡,不时还能看到坍塌废弃的窑洞。这里严重缺水。“春天播下玉米,如果能下点雨,保住了苗,秋后就能有收成;如果没保住苗,下一年就没饭吃。”宁夏西海固驼巷村村民张彩霞说。
那时吃不饱饭的人在全国农村有很多。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按我国当时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50元属于贫困户的标准,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2.5亿,占农村总人口的3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启动了农村改革,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消除农村贫困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978年到1985年,短短几年时间,按当时的贫困线标准,农村超过50%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专项扶贫,成立了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拨付专项资金,利用扶贫贷款,动员各界力量,先后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两个1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取得举世瞩目的扶贫成绩。
然而,虽然经过数十年的扶贫,到“十一五”末期,我国仍有1.5亿人没有脱贫。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石山区、深山区、极端干旱山区、高寒阴湿地区。这些地区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比较差,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即便到了2020年初,脱贫攻坚仍有不少硬仗要打。当时,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还有52个,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贫困村还有1025个。这些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深度贫困地区,是多年没有啃下的“硬骨头”。另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的9300多万建档立卡人口中,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在边缘人口中,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十分繁重。此外,全国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近1000万贫困人口,还有同步搬迁的农户,与完成搬迁建设任务相比,做好后续扶持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顶层设计有多重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为减贫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制度支撑。然而,面对贫中之贫、坚中之坚,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打响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在这场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的攻坚战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逐渐完善。
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序幕。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进一步就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六个精准”的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在当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面对面同贫困群众聊家常、算细账。
事实充分证明,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在脱贫攻坚的壮阔实践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七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在这场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出决战决胜的总攻号令——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一鼓作气,尽锐出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中国减贫有多拼
云南省镇雄县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同时,紧抓教育扶贫,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2016年以来,镇雄县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办学,3年多的时间里,镇雄县教育水平迅速提升。
镇雄的巨变,折射了党和政府为消除贫困所作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我国仍然面临严峻的贫困形势,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减贫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明确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限期脱贫就必须解决精准问题。为摸清情况,2014年,全国组织80多万人,进村入户开展贫困识别。
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户2948万个、贫困人口8962万,基本摸清了我国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信息,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之后又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补录贫困人口,剔除识别不准人口,为中央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实行最严格考核制度和保证脱贫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摸清了情况,下一步就是如何帮扶了。从2013年开始,国家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到2015年,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
贫困人群如何脱贫呢?办法是: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2020年新春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年初疫情暴发后,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受阻。因为疫情,贫困地区农畜牧产品卖不出去,农用物资运不进来,生产和消费下降,影响产业扶贫增收。因为疫情,扶贫项目停工,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道路等项目开工不足,不能按计划推进。因为疫情,帮扶工作受到影响,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挂职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暂时无法到岗。
脱贫攻坚时间确实很紧迫,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也比较明显,但是,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不会因为疫情影响而动摇。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为帮助贫困户尽快恢复生产,国务院扶贫办和银保监会出台了扶贫小额信贷的优惠政策。对受到疫情影响不能按时还款的贫困户,允许延长半年,不做不良贷款记录。国务院扶贫办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帮助贫困户就业增收的措施,要求安全有序组织贫困劳动力返程返岗就业,促进就地就近就业。财政部对当时剩下的52个贫困县和挂牌督战的1113个村,在资金分配的时候予以倾斜,同时加快资金到位。经过举国上下的努力,到2020年8月31日,52个挂牌督战县2020年已外出务工287.41万人,是上年外出务工人数的112.94%;中西部22个省份29632个扶贫龙头企业,已复工29054个,复工率达98%。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奋力拼搏、艰辛付出,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壮歌。据统计,脱贫攻坚以来,1800多名党员、干部为减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
中国减贫有多伟大
2020年5月,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传来喜报:该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不仅是毛南族,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党向历史、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字字铿锵;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如磐石。不管路途多远、条件多难,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
带领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战胜贫困、实现小康,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中国人民从此走上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
——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3.5万个、安置住房266万套,960多万人“挪穷窝”,搬入了新家园。
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中国脱贫攻坚的规模之广、难度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中国脱贫攻坚的决心之坚、力度之大、成果之丰,前所未有!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展望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