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旅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6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河行
壶口孟门行
冯并
2021年2月,壶口瀑布出现彩虹(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陶 明摄

看壶口瀑布前后有两次,较早的一次是从黄河西岸陕西宜川县壶口乡去的,比较近的一次是从山西太原市到洪洞县再转吉县壶口镇。两边都有观望平台,但从西向东看壶口,似乎有一种居高临下感,气势大而难见细部;从东向西看,更靠近瀑布边缘区,现场感更强一些。在无大雨的季节,或者黄河上游没有洪水时,在边缘区看壶口,虽然也感到震撼和紧张,但进入状态后,就能感受到新奇与激情在碰撞。

壶口是开放的,但有最佳观瀑时机和节令,看点也不尽相同。坊间所传八大景并不会一齐看到,也概括不了壶口上下所有景观,不去三五次,不能尽其全貌。

八大景分别是“十里龙槽”“水底冒烟”“霓虹戏水”“山飞海立”“晴空洒雨”“旱天鸣雷”“冰峰倒挂”和“旱地行船”。也有说八大景是“天河悬流”“壶底生烟”“彩虹飞渡”“黄河惊雷”“冰瀑银川”“石窝宝镜”“孟门夜月”和“旱地行船”。有的意境相仿,有的角度不同,但都显摆了冬夏瀑布大小的不同情状。

腊月隆冬,壶口上下会出现能过人的黄河“冰桥”。在河谷上还有一座“天生桥”,是黄河中游尚无桥梁时连接两岸的天然通道。宜川的衣锦渡与吉县的冯家碛之间有古老的上桥,龙王辿还有座老桥。壶口上下形成了密集的码头群。每年“桃花汛”,龙王辿过船千只,可谓壶口奇观。

从吉县壶口镇头到瀑布是平展的开阔地,未见瀑布先闻其声。我们来的时候天上无云,滩上无流,只见前面一线黄浪跳跃,水声贯耳。走进瀑布边缘区,景色骤然大变。登上看台,满眼是炫目黄浪和激流浪花,和一股股、一团团交相互撞的大旋流,“哇隆隆”地卷入深不见底的几道地缝里。许多小旋围着大旋,没有定型,下行的黄水头在争先抢后中激起千堆黄云,那“晴空洒雨”“水底冒烟”“旱天鸣雷”就在这样的能量大爆炸中连续发生。西边的彩虹出现在半空,只是颜色不甚分明。

在宜川看壶口瀑布又是另一个样子。宜川比吉县地势高,乡谚云“一里壶口十里雷”,“水底冒烟”的景象更明显,也许是东风西来,黄色的河雾随风飘来,一团一团,飘飘摇摇。在高地上望,是“壶底生烟”的最佳观察点。虽然没有多少临近现场的机会,但更能领略壶口的神韵。

在归来的路上,大家还在议论壶口的炫目黄浪和那道彩虹。有说那瀑布不全是黄色的,七分黄三分清,所以才能出彩虹。但出不出彩虹与黄河水清不清,关联度不是很大。黄河水清不清,也不是水质好不好的绝对标准。黄河之黄有多种因素:流域降雨和来水大不大、急不急,有没有大洪水;沿河包括各级支流沿岸的植被保护水平;上游工程控制状况等。其中有人为因素,也有气候自然调节的原因。在干旱期和相对枯水状态下的黄河“清”,并不全是好事,因为那意味着黄河水量的减少甚至出现“涸瘦”。但黄河水太浑浊,也意味着洪灾、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所以事情的关键还在于水土平衡和生态平衡,水资源平衡和上下游流水流沙相对平衡,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

有研究者说,在壶口,洪水期里黄河最大流量可超每秒一万立方米,在那种情况下,壶口“水底冒烟”的景象也会随之消失。平常的时候,每秒2000立方米的流量或再大些,人们看到的各种景象也就随之出现。曾有记者从内蒙古包头出发,一直去到河南郑州附近的桃花峪黄河中下游分界处,说黄河确乎变“清”了,但在一般情况下,从托克托河口镇后,黄河还是黄颜色居多。也有人调查分析,在非汛期内,80%的黄河段落还是比较清的,这与近年来水土保持、还林还草有很大关系。

壶口很壮观,其地质形成和水流形成举世无双。但它所显示的黄色水雾,也会有河沙带来的隐忧。黄河生态的优化不只在黄河干流上,黄河有13条大的一级支流,哪条支流的流域生态建设跟不上去,都会拖累黄河。黄河上游有湟水、白河和黑河、洮河、清水河、大黑河;中游有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和泾河、沁河、洛河;下游还有金堤河、大汶河。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从东汉到唐中叶就开始显现,在公元530年前后加剧,这同气候周期变化和此期间相对的过度开发有关。从目前来看,由于这些年的努力,水沙比率逐步平衡。

秦晋大峡谷是一个断裂带,从内蒙古清水河县的喇嘛湾到托克托河口镇再到壶口之南的龙门,700公里长的峡谷,两岸山崖有很多高出水面近百米,河道宽度一般在三四百米,在壶口骤然缩为40米,居高临下,也就出现了落差巨大的壶口瀑布。“水底冒烟”其实是自然“涮沙”功能造成的。水出龙门,河面开始开阔,但从此以后,滞沙河段也多了起来。这秦晋大峡谷似乎还缺少水沙调节设施,如此毫无阻拦地任泥沙任性地冲到下游去,毕竟有些问题。

壶口瀑布的存在很古老。《尚书·禹贡》就有“既载壶口”,并指明在梁与岐。郦道元的《水经注》没有明确提到壶口在哪儿,但对在壶口之南5公里的孟门有大段描述。

孟门与壶口的地质和地貌有明显差别。孟门并无今天壶口的生成条件和地质条件。孟门的称呼与壶口的称谓一样,是一个象形的地名,如吕梁柳林有孟门,河南辉县也有孟门,山西上党也有壶口,皆由地形山形得名。门之为孟,并不是有哪个姓孟的人曾住那里。古有记载,“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也就是说,在大禹传说里,孟门是先于龙门开凿、先于吕梁治理的第一处河门,它既不是龙门也不是后来的壶口,是位于壶口其下的一个险要的河关。

对于孟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魏汲冢书《穆天子传》中也有“北登孟门,九河之隥”,隥即天石道。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里更有生动准确的描述:“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兼孟门津之名矣。”他也认为,孟门是上口,龙门是下口,很多碛口是中间连续不断的“门”与“口”。古孟门津在哪里?从陕北对应的洛川角度去看,应在东南20华里;从吉县县城来看,在西南山。孟门山在壶口“十里龙槽”的下游,所谓黄河经屈县故城西,过风山,80里后到孟门山。

到孟门山去看了看。那山就是河里横亘的两块梭形巨石。山上有村落有树林有田也有游人。从宜川壶口去孟门,路也平坦,不久就能看到黄河里一大一小两个条形岛。这里素有大禹治水的传说,门下河里的巨石便是传说的由来,说是大禹在这里专注于治水,未料山崖滚下来一块巨石,眼看着要砸向大禹头顶,大禹的妻子奋不顾身地去拦挡,死而化为一座山,被称为“禹王石”,现代游者则称之为“黄河母亲石”。

河津北面的禹门口,从地名上被认为是更为正宗的禹门,但上游孟门的知名度也输不到哪里去。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是从孟门开始的,前前后后治理了一大串河碛,一直到河津的禹门口才算告一段落。禹门口是这段黄河上最后的一个险阻,也是大禹黄河治水的第一座凯旋门。

从宜川壶口去孟门,还能看到那里的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有3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89.1%,与陕北黄陵国家森林公园连在一起。在旧时,壶口北龙王辿镇的人造船,很多大木头是从蟒头山伐运过去的。从河西的宜川去孟门山,沿途还可以看到稀罕的紫蕊野牡丹。因为野生牡丹生长得太多了,旧时乡人不懂得保护,冬天里砍来当柴烧。这宜川古称丹州,源自牡丹,可见这里是国花牡丹的一个源头地。北宋欧阳修曾经写有一篇《洛阳牡丹记》,其中就有“牡丹出丹州”的句子。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