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下一版 2021年6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土改促民生
——解放战争时期财经工作体制转变

□ 本报记者 吕立勤 梁剑箫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热切盼望和平、民主,建设一个新的中国。然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内和平与民主的努力,却受到来自国内外力量的严重阻碍。在国内,国民党反动集团千方百计试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势力,继续维持国民党独裁统治;国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仰仗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加快对外扩张,企图建立其在全球的统治地位,而“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推动建立一个亲美政府则是其目标。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作用下,中国革命进入了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新时期——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国民党倒行逆施,国内矛盾日益尖锐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一方面迫于国内外形势压力在表面上承认“和平建国”方针,另一方面集中力量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榨取民财,加紧抢购和囤积物资,企图通过发动内战消灭中国共产党,继续维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日本政府刚宣布投降,国民党政府就将接收的地区划分为苏浙皖、湘鄂赣、粤桂闽等7个区,分别派遣军队和大批官员前往接收。据不完全统计,接收日伪工厂2411座,价值约20亿美元;接收日本侵占的大量物资、金银、房地产、仓库等,约值10亿美元以上;国民党官僚资本集团还通过增加捐税等手段,大规模搜刮民脂民膏,将大量民有企业和资产指为敌产,以“接收”名义侵吞盘剥,导致民族工商业大批破产。比如,上海原有民营工厂3419家,倒闭2597家,占原有工厂数75%;北平被接收的日伪物资入库的数量不足1/5,其余绝大部分被接收官吏据为己有。1945年9月27日《大公报》发表的社评指出,这种行为“几乎把京沪一带的人心丢光了”。

在接收过程中,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还以大幅压低币值的伪币收换办法,从收复区人民手中攫取2亿美元左右。国民党政府一些官僚资本家凭借政治特权和握有大量法币的优势,利用收复区和大后方在商品、货币比价上的巨大差额操纵市场,无所不用其极。重税盘剥之下,广大农民受到新的压榨,收复区城乡人民生活迅速陷入新的困苦之中。1945年10月24日《大公报》发表《为江浙人民呼吁!》的社评这样写道:“这一带无数万的人民都曾为胜利狂欢过,而今却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大众不得聊生。他们痛苦极了,比未胜利时还痛苦。”

由此可见,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冲突,已变得日益尖锐、不可调和。

延续减租减息政策,触及土地所有权

面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倒行逆施,中共中央一方面积极维护停战协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决定与国民党谈判,力争实现国内和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解放区有利条件,进一步变革农村封建生产关系,满足广大农民渴望获得土地的正当要求,为奠定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进行积极准备。为此,中国共产党延续抗战时期经济方针,在解放区继续实施减租减息政策,以充分激发解放区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汇聚广大军民团结一致建立和平民主新中国的强大动力。

1945年12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中强调:“各地务必在一九四六年,在一切新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群众性的、但是有领导的减租减息运动。工人则酌量增加工资。使广大群众,在此运动中翻过身来,并组织起来,成为解放区自觉的主人翁。”毛泽东认为,在新解放区如果不采取坚决措施,群众便难以区别国共两党优劣,便会动摇于两党之间,而不能坚决援助共产党。而在老解放区,则应该复查减租减息工作,进一步巩固。

1945年冬到1946年春,新老解放区开展大规模、群众性的减租减息和复查减租减息运动。

各新解放区分别颁布条令,要求在春耕之前将没收的日伪汉奸土地分配到农民手中。各地党组织通过农民自治会等形式,在充分调查分析土地、人口等客观情况基础上,经过群众评议,将日伪土地无偿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经过这些举措,农民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不少佃农、雇农、贫农在获得土地后变为自耕农。不过,经过反奸清算和没收日伪土地,大量土地仍然掌握在地主阶级手里,新解放区生产关系没有本质改变,劳苦大众遭受残酷封建剥削的程度依然没有减轻,为此需要继续实行更加深入的减租减息运动。这时的减租减息,与抗战时期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不同,运动深入开展后不同程度地开始触动地主土地所有权。有些地方以土地清偿或有偿赎回方式,将土地还给农民,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在对日反攻前建立的老解放区,由于一直以来减租不彻底,出现减租后地主再次夺佃、改定租为活租、明减暗不减等现象。各个老解放区深入研究党的政策,积极开展减租复查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整顿农会等形式,总结研讨经验,充分发动群众投入到减租复查中来。比如,1946年2月《解放日报》刊登的《大胆放手发动群众,涉县察北减租运动展开》一文谈到太行涉县减租工作成效时指出,从1945年12月8日至1946年1月25日,据不完全统计,共解决租佃、债务、增资案件7905件。

反奸清算和减租减息运动深入推进,使得广大农民不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生活负担大为减轻,有力促进了解放区农业和工业生产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为抵御和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做好了必要物质基础的支撑和准备。

转向战时经济体制,助力自卫战争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重兵围攻以鄂豫边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不顾全国人民强烈反对,悍然挑起全面内战。内战伊始,敌强我弱,形势严峻。不论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还是外来援助,国民党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只有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双方总兵力比例为3.4∶1。国民党政府统治着约占全国76%的面积、3.39亿人口的地区,控制着几乎所有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拥有全国大部分近代工业和人力、物力资源;解放区土地面积只约占全国的24%,人口约1.36亿,近代工业很少,基本上依靠传统农业经济。国民党还得到美国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则没有获得任何公开支持。

如何以劣势兵力和资源挫败国民党军队进攻,争取自卫战争胜利?中共中央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彻底孤立国民党反动集团的原则。中共中央指出,要紧紧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坚决解决土地问题;对于一般富农、中小地主,应同汉奸、豪绅、恶霸有所区分,以减少敌对分子,使解放区得到巩固。经济上必须一切依靠自力更生,有计划发展生产、整理财政,继续坚决实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统一领导、分散经营、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等方针,财经工作实行由和平建设体制转向战时经济体制,既满足自卫战争的物资需求,又尽可能改善人民生活。

正是在科学的方针政策指引下,解放区财经工作和发展建设大大加强,特别是土改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广大农民政治觉悟,激发了他们支援革命战争的热情。到1946年10月,各解放区有30万翻身农民,为保卫土改果实、保卫家乡而入伍。许多地方还出现了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相争、村干带头的踊跃参军参战的动人景象。同时,各解放区还有三四百万人参加民兵。人民解放军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援,得以一次次击退国民党军事进攻,在自卫战争中不断赢得胜利,逐渐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