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见证历史。新中国建筑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是城乡辉煌画卷中一个浓墨重彩的篇章。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十大建筑”相继落成,仅用十个多月即完成设计建造,堪称奇迹。“十大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创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设深圳国贸大厦,向世界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建筑业正在不断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城乡旧貌换新颜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稳速增长,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愈加稳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筑业发展更加平稳,结构更加优化,技术更加进步,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我国建筑技术不断成熟和进步,世界顶尖水准项目批量建成。近年来,我国工程方案自主创新和设计水平、建造技术再上新台阶,在超高层建设、高速铁路、公路、桥梁、水利、核电核能、现代通信、应急设施等“高深大难急”工程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同时,我国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再次实现了新跨越,高速、高寒、高原、重载铁路施工和特大桥隧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术、长河段航道系统治理以及大型机场工程等建设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一系列超级工程的接踵落地和建成,成为彰显我国建筑业设计技术和施工实力的醒目标志。有标志着中国工程“速度”和“密度”的高铁工程;有标志着中国工程“精度”和“跨度”的中国桥梁工程;有代表着中国工程“高度”的上海中心大厦;代表着中国工程“深度”的洋山深水港码头;代表着中国工程“难度”的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中国建造”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力保障了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深度参与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建设给建筑业“走出去”创造了重要机遇,有利于发挥国内企业在高铁、电力、港口、机场、高层建筑等领域工程建设的比较优势,全面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建筑业深度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陆续建成的工程项目和设施赢得了广泛赞誉,使“中国建造”品牌在国际上进一步叫响,海外业务也成为许多建筑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
2021年1月至4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1465份,新签合同额269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1%,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8.2%;完成营业额152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占同期总额的55.1%。
未来,我国建筑企业将用好“一带一路”搭建的一流国际合作平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
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建造方式转型成效初显。2020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约6.3亿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钢结构建筑快速发展,2020年新开工约1.9亿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46%,其中新开工钢结构住宅1206万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33%。由勘察设计、施工建造、运行维护等多方协同推进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环境不断优化,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BIM应用软件加快研发。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示范合同文本等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建设了一批工程总承包示范项目……
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还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实现建筑业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是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挑战。
当前,迫切需要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抢占建筑业未来科技发展高地,进而推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
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紧扣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行业转型升级。建筑业是我国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应用场景,可以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改革向纵深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十四五”,我国建筑业将面临新的改革发展任务。
建筑业将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智慧运维,加快BIM技术研发和应用,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完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推动自动化施工机械、建筑机器人等设备研发与应用,开展智能建造试点。
健全建筑市场运行机制。持续推进建筑业“放管服”改革,落实《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大幅压减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全面实行全程网上申报审批,逐步推行电子资质资格证书,强化审批后监管。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加快推进工程总承包,在设计施工深度融合基础上,推动工程总承包向全产业链延伸,不断提升工程总承包服务能力。推进建筑师负责制,依据合同赋予建筑师代表建设单位签发指令和认可工程的权利,发挥建筑师的专业优势和技术主导作用。加快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完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配套政策,培育一批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领军人才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工人队伍。鼓励建设建筑工人培育基地,加快自有建筑工人队伍建设,制定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指导地方制定施工现场技能工人基本配备标准,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建筑职业(工种)人工价格市场化信息发布机制,引导建筑企业将建筑工人薪酬与技能等级挂钩。
继续完善工程质量保障体系。落实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完善责任追溯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力度。完善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探索建立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制度,加快发展工程质量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