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8日讯(记者黄俊毅)中共中央宣传部8日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4位脱贫攻坚领域的优秀党员代表,围绕“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主题,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持续30多年开展菌草技术扶贫。他表示,脱贫攻坚完成以后,一定要把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治理结合起来,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林占熺提出,在黄河流域建立若干个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今年4月份,已经在宁夏石嘴山建了产业园,在盐碱地上种植菌草。今年6月1日,在内蒙古磴口县启动了第二个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还准备在延安南泥湾建立菌草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在河南武陟县建立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以后还将在全国各地建立产业园,推动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郭晓荣在囊谦生活了30多年。囊谦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过去老百姓因灾因病致贫等问题突出。如今,老百姓摆脱了贫困,住上了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行路、就医、上学、吃水不再难,过上了好日子,坚定了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决心。郭晓荣认为,推进乡村振兴首先应该做到机制衔接,在脱贫攻坚期间总结出来的组织领导、驻村帮扶、社会参与等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应该继续坚持、深化。政策、规划也要做好衔接,还要做好产业发展和市场的对接。
在脱贫攻坚中,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制定了“茶果上山、香葱进地、莲藕下田、乡村旅游、产品加工”的发展规划,成立了村集体公司,以“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脱贫产业。通过4年多努力,全村年销售收入突破400万元,乡村旅游年收入35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1万多元。水井村第一书记王泽勇表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就像一只积弱的小鸟到腾飞的小鸟,这只“鸟”的一只羽翼是村集体经济,另一只羽翼就是村级自治管理,鸟头则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人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是要持续不断地从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间发掘优秀人才。只要羽翼丰满、头脑灵活、心脏强大、细胞紧密,这只“鸟”就能一飞冲天。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建起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大苗山里的香菇、木耳、腊肉、腊肠、竹荪等宝贝进行深加工,再通过村里的农产品直播间“带货”,村民人人都成了主播。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宁认为,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继续走好发展产业的路子。